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血液系统肿瘤

老年患者克隆型造血与治疗相关髓系恶性肿瘤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2-09
作者:编译 刘科宇 审校 邱林

    美国H Lee Moffitt癌症中心和研究所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科Eric Padron等报告,伴有未知潜能克隆性造血(CHIP)的癌症患者,发展为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风险增高。在伴有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以及不伴有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的患者中,CHIP相关基因突变的分布不同,这提示在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风险中可能存在不同特异性突变的影响。(Lancet Oncol. 2016年12月4日在线版)

    未知潜能克隆性造血为年龄相关的遗传学事件,与初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上升相关,同时与患者死亡率增加相关;但是对于那些进展为治疗相关髓系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为何患者普遍存在CHIP,目前还不清楚。为了探索接受化疗且伴有CHIP的癌症患者发展成治疗相关髓系恶性肿瘤的风险是否会上升,该项嵌套式、病例对照、概念验证研究比较了以下两组伴有CHIP的肿瘤患者:第一组患者最终发展成为治疗相关的髓系恶性肿瘤(研究组),第二组患者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患有这些肿瘤(对照组)。研究者自国际生物存储库中找到了123 357例患者,证实这些患者同意参加相关癌症治疗项目,患者选取时间为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1日。本研究包括所有初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随之发生治疗相关髓系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时的年龄≥70岁。在诊断为治疗相关髓系恶性肿瘤之前,本研究需要对患者采集外周血或者单个核细胞样本。对照组年龄≥70岁,初诊为恶性肿瘤,但没有发生治疗相关的髓系恶性肿瘤。基于性别、初发肿瘤类型、诊断时年龄、吸烟状态、化疗药物种类和随访持续的时间,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比例被设定为4︰1。针对伴有CHIP的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患者样本,研究者们应用序贯的靶位及全外显子测序法描述了克隆演进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为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以及初发时患者即伴有CHIP。

    结果显示,13例患者进入研究组,56例患者进入匹配的对照组。在所有患者中,伴有CHIP的患者数为23例(33%),比例高于既往报道过的不伴有肿瘤的老年人(大约10%)。研究组伴有CHIP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8例)和27%(15例,P=0.024),OR为5.75(95%CI 1.52~25.09,P=0.013)。伴有CHIP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TET2(3/8例,38%)与TP53(3/8例,38%)。然而,对照组最常见的基因为TET2突变(6/15例,40%)。在可获得的、大多数(4/6例,67%)伴有CHIP的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患者的样本中,CHIP突变等位基因频率的平均数被扩展至治疗相关性髓系恶性肿瘤确诊时。但是,一系列伴有CHIP突变配对样本(2/6例,33%)中,等位基因突变率下降,可能预示存在不同的突变克隆。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邱林教授述评:

    上述两篇文章(Lancet Oncol. 2016年12月3日和4日在线版)都研究了克隆造血及克隆造血不确定潜能(CHIP)与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发生的关系。造血克隆及CHIP都是白血病克隆演变的一个过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正常造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内容,细胞增殖、淋巴造血干细胞分红和非潜能祖细胞成熟为功能细胞。利用二代测序(NGS)技术,如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测序(WES)及热点基因测序等,我们可以检测不同年龄正常人,不同时期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突变谱。通过对其基因谱的分析,揭示正常造血向异常造血转化的秘密,从而找到预防和治疗白血病的钥匙。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年龄的正常人均存在体细胞突变,40岁以后突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驱动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克隆造血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HIP定义为出现与血液肿瘤相关的至少2%变异等位基因频率的体细胞突变,无血液肿瘤的确切形态学证据且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诊断。上述两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异常克隆造血和CHIP在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克隆造血和CHIP在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发生中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