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胸部肿瘤

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Dacomitinib可带来显著生存改善

发表时间:2017-11-15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等报告的ARCHER 1050研究证实,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与吉非替尼相比,Dacomitinib(达克替尼)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14.7个月 vs 9.2个月),提示可考虑将其作为该组人群新的治疗选择。(Lancet Oncol. 2017年9月25日在线版)

    Dacomitinib是第二代、不可逆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一代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相比,Dacomitinib对3种ErbB家族成员都有作用。该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开放、Ⅲ期临床试验自7个国家地区的71家医院和中心入组伴1处EGFR突变(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Leu858Arg突变)的新诊断晚期NSCLC患者(年龄18岁以上,日韩地区20岁以上),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口服Dacomitinib(45 mg/d,28天为一个周期)或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28天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符合另外中断标准。

    结果显示,2013年5月9日至2015年3月20日,共45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患者随机分为Dacomitinib组(227例)和吉非替尼组(225)。两组的至数据截止的中位治疗时间分别为15.3个月和12.0个月,当时两组分别有29%和17%的患者接受研究方案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为22.1个月。Dacomitinib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4.7个月,而吉非替尼组的为9.2个月(HR=0.59,95%CI 0.47~0.74;P<0.0001)。24个月PFS率分别为30.6%和9.6%,总生存数据还未成熟。

    两组中最常发生的3~4级不良事件为痤疮性皮炎(Dacomitinib组31/227例,吉非替尼组无)、腹泻(8% vs 1%)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1% vs 8%)。两组中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分别为Dacomitinib组的9%和吉非替尼组的4%,分别发生2例及1例治疗相关性死亡,减量患者比例分别为66%和8%。

    (编译 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