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本刊关注

手术伤口炎症是术后转移性复发的扳机?

发表时间:2018-05-03

    美国研究者Weinberg教授等报告的研究显示,是手术带来的伤口在愈合过程中诱导的炎症反应,而不是手术本身,促进了肿瘤的转移性复发。(Sci Transl Med. 2018;10(436)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n3464)

    近来有研究发现,在肿瘤早期甚至未成型前就已经有肿瘤细胞转移播散到远处了。即便是有益的主流治疗也不可避免有不好的一面,术前化疗可能引发某些患者的转移,肿瘤细胞经过化疗的洗礼后可能变得侵袭性更强。目前该研究发现,手术可唤醒远处休眠的微转移,引发转移性复发。

    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切除后,有些患者较早(12~18个月达高峰)出现转移性复发。发生转移性复发是肿瘤治疗非常棘手的难题,也是很多肿瘤患者的死因。是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释放到血循环中导致的?还是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微转移灶生长所致?还是疾病的自然病程?是手术扳动了休眠转移灶生长的扳机?

    临床研究是没办法回答这些问题的,设计临床试验其中一半患者不给予手术治疗,这不符合伦理。已有的实验方法也不能很好地给出答案。为了一探究竟,研究者开展了相关研究,采用了一种实验性模型,在注射了乳腺癌细胞的小鼠身上制造手术伤口但不去动肿瘤原发灶,模拟手术伤口炎症对肿瘤生长的影响。Weinberg教授发现,机体免疫系统T细胞可压制这些蛰伏起来的肿瘤细胞,不让其发展成肿瘤。

    207-9.jpg

    研究发现,给小鼠注射少量侵袭性乳腺癌细胞,若是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10%出现肿瘤,90%的小鼠免疫系统会通过释放CD8+T细胞,坚决把注射的肿瘤细胞灭掉,如同不相合的器官移植排异一般。这解释了为什么35%的乳腺癌患者诊断时已有成千的微转移,但只有半数最终发生转移性致命肿瘤。比较幸运的那一半,是免疫系统在抑制着肿瘤发生,那么什么机制把休眠状态的微转移给唤醒了呢? 

    该研究发现是手术伤口炎症惹的祸,伤口炎症打破了T细胞对蛰伏肿瘤压制的平衡。模拟了手术切口但不去切除肿瘤原发灶的小鼠与无伤口小鼠比,肿瘤发生率更高,肿瘤体积也更大。血液学分析发现,炎性单核细胞水平大幅增加,非炎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没有明显改变。肿瘤细胞产生的CCL2趋化因子作用于炎性单核细胞,使其分化成促进肿瘤生长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研究者查阅临床研究数据发现,乳腺癌患者切除术后,伤口愈合慢的患者出现转移风险更大,围手术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降低患者的转移性复发风险。其他肿瘤如黑色素瘤的小鼠实验也发现了这一机制。

    既然手术伤口不能避免,那么应用抗炎药抑制炎症是容易的,研究发现给小鼠用了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了炎症反应后,伤口愈合速度不受影响,与未服用抗炎药小鼠相比,即使长出肿瘤,体积也小得多。部分免疫能力强的小鼠甚至能将小肿瘤消灭掉。已经存在的临床研究数据也显示,围手术期抗炎可减少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转移性复发。

    研究者指出,这是第一项针对肿瘤切除术副作用的系统性研究,该研究并非意在建议患者放弃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或其他手术,而是希望该研究引发人们对非甾体类抗炎药预防转移性复发的探索,未来或可将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联合治疗之选,以控制手术带来的不良影响。

    没准不久的将来,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药物说明书上就会加上这么一条,可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这些便宜得要命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防止机体免疫系统放松对肿瘤的防御。Weinberg教授是怀特海德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是肿瘤研究领域的先驱,人类第一个癌基因Ras和第一个抑癌基因Rb发现者就是这位Weinberg教授。

    (编译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