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其他肿瘤

ASCO更新癌症患者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实践指南

发表时间:2015-09-23

    近日,在2006年版的基础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更新了的癌症化疗患者应用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的临床实践指南。(J Clin Oncol.2015年7月13日在线版)

    相关更新内容简述

    CSF可以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减轻其严重度,同时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这些作用一旦被证实,患者即可接受密集型化疗。但是,为了处理其不良反应事件,自1994年起,ASCO发布了关于CSF临床应用的实践指南。本次公布的内容为该指南自2006年以来最新的内容。这次更新源自一项ASCO专家小组对2005年10月至2014年9月间相关医学文献的系统综述结果。

    “我们仍然认为这些药物是有效的,在相似的治疗中,它的应用可以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少见”,小组联合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姑息医学科主任Thomas J. Smith博士评论道,“现在仍然存在一些CSF使用不当和过度使用的情况,QOPI(Quality Oncology Practice Initiative)和保险公司应该受到检查和监督”。

    Smith博士表示,这个指南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重要信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变是对接受R-CHOP方案的淋巴瘤患者常规应用CSF并无获益。目前尚无针对淋巴瘤患者常规应用CSF的共识或准则,除非发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达到20%。

    另外一项增加的内容是接受密集型M-VAC方案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应辅助应用CSF治疗。

    新的指南还提出低成本的生物仿制药品可以取代非格司亭。Smith博士提到,低成本的生物仿制药品在医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种生物仿制药品乙二醇化非格司亭目前还没有上市,虽然一种生物仿制药品或非格司亭连续应用10天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患者却并不接受。

    还有一点重要的更新是,自2006年版指南发布以来,这些药物并没有被证实存在其他新的风险,并没有出现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等公认的风险,除外患者年龄可能会增加这些风险。而既往的报告曾认为患者使用CSF可“轻微增加”罹患急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风险。

    被强烈推荐的重要建议

    ◎ 基于患者、疾病或治疗相关的因素的影响,对存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其风险接近20%乃至超过20%的患者,一级预防时建议在开始治疗的第一周期及之后的每一周期中辅助应用CSF。若患者有选择性的、等效的、安全的化疗方案可用,则可以考虑不应用CSF。

    ◎ 对于接受密集型化疗方案的患者,只有在合理设计的临床试验或有准确数据证实存在疗效的情况下才推荐辅助应用CSF。有效性数据证实,对于接受密集型辅助化疗方案的高危型乳腺癌患者和接受密集型甲氨蝶蛉、长春碱、多柔比星、顺铂方案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建议辅助应用CSF。

    ◎ 患者于上一周期化疗(未接受初级预防)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时,建议采用CSF进行二级预防,且减少剂量或延迟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或总生存期或预后。

    ◎ 对于非发热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CSF。

    ◎ 对于伴有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并且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不建议常规应用CSF辅助治疗。但是对于伴有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若高度怀疑存在感染相关并发症或预计临床预后不佳,可考虑应用CSF。

    ◎ 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应该应用CSF,以缩短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

    儿童患者CSF的应用应参考临床实践方案。在成人中,对于很有可能出现发热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将CSF作为一级预防是合理的,而二级预防或治疗仅限于高危型患者。

    (编译 薛璐 审校 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