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其他肿瘤

抗癌新宠是否存在夸大性描述?

发表时间:2015-11-19

    6月底,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Knight肿瘤中心的Vinay Prasad和西储大学的Matthew V. Abola在谷歌上将10个夸大性词汇(例如“突破性”和“革命性”)与“癌症药物”进行共同检索。他们试图明确使用这类夸张语言的人群及最引人瞩目的药物种类。因为担心媒体的过度炒作可能会使公众和癌症患者产生误解,所以他们决定开展该项研究,其结果显示大部分最新的抗癌药物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作用。(JAMA Oncol. 2015年10月29日在线版)

    他们发现对抗癌药物的炒作是持续不断的。在五天的时间内,他们检索了多篇在线发布的新闻内容,得出以下结论:来自66家媒体的94篇文章,针对36种特定的药物共使用了97次符合标准的夸大性词汇。Prasad等检索的是谷歌新闻网,从中可搜索到许多媒体发布的新闻,以便进行广泛采样;其中的媒体范围从全球报纸到行业专刊,读者涉及消费者、调查人员、医生和癌症研究人员。但Prasad并没有明确指出一些有声望的新闻机构是否也参与其中。

    夸大性描述重灾区

    研究结果表明,最热门的药物当属Ipilimumab(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和Nivolumab(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这两种免疫检测点阻断剂,二者联合现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

    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共使用20次(21%)夸大性词汇,其中“突破性”7次、“奇迹”5次、“颠覆性”5次、“革命性”2次和“开创性”1次;排在第二位的是Pembrolizumab(默克公司),这种免疫检测点阻断剂已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肺癌,并正在测试用于治疗头颈癌、结直肠癌和其他恶性肿瘤。在对其使用的12次(12%)夸大性词汇中,包括了1次“奇迹”和2次“治愈”。

    第三位是Palbociclib(辉瑞公司),在今年刚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媒体共使用7次夸大性词汇。其他排在前10名的药物,媒体都至少使用过一种特定的夸大性词汇进行描述,包括靶向治疗药物Trastuzumab-Emtansine(罗氏公司)、Dinutuximab(联合治疗公司)、检测点阻断剂MPDL3280A(罗氏公司)、靶向治疗药物Olaparib(阿斯利康公司)、疫苗Talimogene laherparepavec (安进公司)、靶向治疗药物帕妥珠单抗(罗氏公司)以及放疗药物Radium-223 dichloride(拜耳公司)。

    许多夸大性描述的证据不足

    Prasad承认,适当使用夸大性词汇是无可厚非的。他认为Ipilimumab-Nivolumab联合治疗是“有前途且振奋人心的”,但与许多其他癌症药物不同的是,这两种药物对生存期的改善没有经过临床试验的验证。他指出,尽管这些夸大性词汇似乎合理且反映了肿瘤学家发现新药物时的激动之情,但许多其他的用途仍存在疑问。

    研究人员发现,14%的夸大性词汇所描述的药物未在人体进行试验(证据来自实验室、细胞培养、老鼠或其他动物的数据)。Prasad解释道,因为药物的开发非常困难,所以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就好比买彩票但还未中奖的人,正在谈论他们将会多么富有一样。

    那么,究竟是谁在使用这些夸大性词汇呢?就使用频率而言,大部分是记者(55%),其次是医生(27%)、行业专家(9%)、患者(8%)和美国国会议员(1%)。

    报告指出,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当今癌症研究的热门领域。免疫检测点阻断剂虽然只占所有提及药物的14%,但在夸大性词汇的使用上却占到了38%。对靶向治疗药物的提及和夸大性词汇使用均为最多。

    (编译 孙琰 审校 卢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