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获益与心脏风险

发表时间:2017-02-09
作者:编译 刘雁冰 审校 王永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血液学和肿瘤学科Anne H. Blaes报告的一项小型研究结果显示,芳香酶抑制剂(AI)能够有效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内皮功能障碍是其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增加患心脏疾病的风险。但该结果不会改变目前的乳腺癌治疗策略,至少在初始治疗阶段不会改变。(摘要号 S5-07)

    “在乳腺癌治疗的前5年内,我肯定不会推荐其他的治疗药物。”Blaes表示,“芳香酶抑制剂对患者有生存优势和无病生存优势。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好地处理其他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而不是忽略它们。但随着AI治疗时间的延长,这些问题尚未被解决,仍备受争议。”

    该研究纳入了36例绝经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1岁),予以AI治疗,同时纳入20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9岁)。

    乳腺癌患者中,约有一半(48.6%)接受了化疗,67.7%的患者接受了放疗。AI治疗组患者的用药包括来曲唑(44.1%)、阿那曲唑(41.2%)、依西美坦(14.7%)和他莫昔芬(7%)。

    相比与对照组,AI治疗组患者的小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均下降(EndoPAT检测),即使校正收缩压后也是如此,这导致治疗组患者的EdoPAT比值显著降低,提示内皮功能障碍。

    大多数患者被EdoPAT检测判断为心脏风险增加,但Framingham风险评分并未将其评定为风险人群。

    血管功能不受是否接受化疗、放疗及病灶位置(左侧或右侧)的影响。在接受AI治疗的患者中,与依西美坦及来曲唑相比,服用阿那曲唑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显著降低。且服用AI的时间与EndoPAT比率无关。AI治疗患者的雌二醇水平中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 pg/ml vs 15 pg/ml)。

    Blaes总结道:“考虑到这些患者因为有效的治疗而被延长了生存,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治疗方法的长期并发症。随着内分泌治疗时间的延长,如果没有观察到整体的生存获益,就确实需要考虑潜在的治疗风险。” 

    加州大学的Patricia A Ganz认为:上述结果证实了“不同雌激素水平的血管内皮功能不同”的推测;应该开展前瞻性研究,评价起始AI治疗前后哪种因素可能带来更高的风险,这对绝经前患者可能也很重要。因为这些患者在乳腺癌治愈后可能再生存30~40年,所以医生们应该更加关注导致这些年轻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