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达/改变可预测CUP原发灶并指导靶向治疗
日本近畿大学医学院Hayashi等报告,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原发灶不明癌(CUP)的基因表达和基因改变,可开展针对性的发病部位特异性治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对风险不佳的患者有效。(JAMA Oncol. 2020年10月15日在线版 doi:10.1001/jamaoncol.2020.4643)
针对CUP,虽然二代测序的基因表达和基因改变分析可预测原发肿瘤部位并指导分子靶向治疗以改善临床疗效,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评估这种方法。为了评估CUP患者的发病部位特异性治疗的临床应用,包括基于NGS结果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该项Ⅱ期临床试验在日本19个机构中进行,并于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纳入111例未经治疗的风险不佳的CUP患者,其中97例被纳入疗效分析。入组标准包括强制检查后诊断出风险不佳的CUP,包括免疫组织化学、胸部-腹部-骨盆CT扫描和PET扫描进行的病理评估。
选定基因同时接受RNA测序和DNA测序,分别评估基因表达和基因改变。基于这些数据,建立新的算法以预测肿瘤起源。根据预测的部位和检测到的基因改变,患者接受了发病部位特异性治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主要终点为1年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安全性,根据预测部位获得的疗效以及基因改变的频率。
结果显示,在97例参与者中,49例(50.5%)为女性,中位年龄64岁(21~81岁)。最常预测的癌症类型是肺癌(21例,21%),肝癌(15例,15%),肾癌(15例,15%)和结直肠癌(12例,12%)。最常见的基因改变是TP53(45例,46.4%),KRAS(19例,19.6%)和CDKN2A(18例,18.6%)。
1年生存率、中位OS和中位PFS分别为53.1%(95%CI 42.6%~62.5%)、13.7个月(95%CI 9.3~19.7个月)和5.2个月(95%CI 3.3~7.1个月)。在5例(5.2%)预测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肿瘤标本中检出了可靶向的EGFR突变,其中4例接受了阿法替尼治疗(2例的PFS超过6个月)。 (编译 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