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本刊关注

13种肿瘤的基因特征存在性别差异

发表时间:2016-07-15

    虽然男性和女性在肿瘤易感性、生存率和死亡率上存在差异的事实已众所周知,但对具体到分子层面上的深刻原因却认知有限。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项研究回顾性选择了13种恶性肿瘤样本,致力阐释性别差异在分子层面上对这些肿瘤有何影响。研究团队利用来自癌症基因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的数据,对男女两性肿瘤患者疾病的分子学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两性患者在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存在不同,在某些癌症的临床治疗实践上,其中一半以上的基因表达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这些基因都包含了对临床决策的重要信息、治疗的靶点,或者是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或治疗敏感性的生物学标志。[Cancer Cell. 2016, 29(5): 711.]

    研究结果

    该研究分别分析了罹患不同肿瘤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每类患者样本数量大于等于30例。这些肿瘤包括膀胱癌结肠癌肾癌、脑瘤、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肺癌以及急性髓性白血病等。研究所涉及的分子层面分析包含体细胞突变、基因拷贝改变、蛋白质表达、基因表达以及DNA甲基化等。该研究还对例如种族、年龄、疾病分期、吸烟状态和肿瘤样本的纯度等因素进行了质控。

    研究者Han Liang等发现:样本资料可被分为两组,一组携带受性别差异因素影响较小的基因,被称为弱性别效应组;而另一组则携带了具有很强性别特异性的基因,被称为强性别效应组。考虑到目前针对两性癌症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Liang等认为这种策略对弱性别效应组患者而言或许是合适的,但对强性别效应组患者来说可能不妥,此时性别因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意义

    Liang称,该研究有助于阐明肿瘤性别差异的分子学基础,并为未来研发性别特异性的精准抗肿瘤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肿瘤形成过程中性别的差异会被放大。但是考虑到肿瘤发生、性染色体以及激素等因素对这一过程可能产生影响,因此在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之前,目前不宜得出该结论。

    Liang等建议:在药物开发和治疗实践中,应该特别关注强性别效应组患者。因为一旦考虑了性别差异因素对治疗目标的影响,纳入大量具有此类性别特异性靶点基因表达患者的临床试验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鉴于在肿瘤预防和治疗方面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研究尚未得到系统开展,上述成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编译 丁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