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65-366期(完成)-1.jpg

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促胃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06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等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也是促胃癌的致病菌,且作用可能不亚于幽门螺杆菌。[Cell. 2024; 187(23): 6783.]

研究者发现,胃癌组织中的咽峡炎链球菌丰度与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咽峡炎链球菌可通过精氨酸代谢通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同时还会抑制CD8+ T细胞的分化和浸润。咽峡炎链球菌的存在会加速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抗生素治疗则可有效改善咽峡炎链球菌的负面影响。

365-366期(完成)-92.jpg

胃中有丰富的微生物群,是否还有其他能像幽门螺杆菌一样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菌值得探讨。研究者收集609份胃癌患者组织样本,包括290个肿瘤样本和319个肿瘤相邻正常组织样本。对这些组织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的微生物组特征进行分组,发现肿瘤样本能被分为6个亚型,这个分型是独立于患者临床特征的胃癌预后因素。

6个分组中有3组存在特定菌群显著富集,分别是第2组的幽门螺杆菌(占84.06%)、第3组的假单胞菌(占47.93%)、第4组的链球菌(占19.08%)。第3组和第4组患者较其他组生存显著更差。这两组可观察到肿瘤组织中抗肿瘤CD8+ T细胞耗竭、肿瘤耐药/逃逸相关M2巨噬细胞数量增加,提示特定菌群或参与肿瘤进展。

365-366期(完成)-91.jpg

研究者对特定组微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咽峡炎链球菌与胃癌进展有显著关系。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未观察到咽峡炎链球菌水平异常,提示其是胃癌特有的风险因素。咽峡炎链球菌水平与患者预后、瘤内CD8+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

研究者进行了小鼠实验,使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自发性胃癌肿瘤形成率约为36.36%,同时给小鼠移植咽峡炎链球菌后,肿瘤形成率涨到80%,是原本2倍还多。咽峡炎链球菌显著促进肿瘤增殖,咽峡炎链球菌组小鼠肿瘤体积更大。免疫组化显示,咽峡炎链球菌组中CD8+T细胞数量显著较低,提示增殖的Ki-67、指示侵袭和转移的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水平较高,提示咽峡炎链球菌促进肿瘤细胞和抑制T细胞双管齐下。好在抗生素就能显著逆转咽峡炎链球菌的促癌效果。

进一步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可代谢精氨酸产生鸟氨酸,鸟氨酸有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进展的作用。对胃癌患者组织样本检测发现,咽峡炎链球菌阳性肿瘤样本中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鸟氨酸水平增加。

该研究发现,胃癌中不同瘤内微生物的预后意义和临床价值,咽峡炎链球菌或是有潜力的胃癌防治新靶点。 (编译 张俊熙)

365-366期(完成)-9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