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71-372期(完成)-1.jpg

转移性NSGCT一线化疗后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肿瘤学结局较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2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atulewicz等报告,转移性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NSGCT)患者在一线化疗后,化疗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pcRPLND)可有效控制腹膜后情况,几乎没有复发和生殖细胞瘤(GCT)相关的死亡。由于睾丸切除组织学与pcRPLND病理学的显著相关性,以及手术巩固对疾病控制和生存率的益处,应重新考虑仅基于残余肿块大小的、支持或反对pcRPLND的指南建议。(Ann Oncol. 2025年3月10日在线版)

pcRPLND是转移性NSGCT患者多模式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确定新的预测方法以完善手术指征,该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8日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一线化疗后接受pcRPLND治疗的NSGCT患者,重点评估病理和长期结局,主要包括残余肿块大小和原发肿瘤组织学情况。

主要终点是外科病理学分类:(1)存活的非畸胎瘤性GCT(伴或不伴畸胎瘤),(2)仅畸胎瘤,(3)根据最大残留肿块大小分层评估的纤维化/坏死。次要终点包括10年的无复发生存(RFS)率、疾病归因生存(DSS)率和总生存(OS)率。

结果显示,在102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45%患有畸胎瘤,4%在pcRPLND标本中发现存活的非畸胎瘤GCT。中位随访5.2年,有1例孤立性腹膜后复发和26例GCT相关死亡。

随着残余肿块大小的增加,pcRPLND标本中发现畸胎瘤的概率从20%(残余肿块< 1 cm)增至70%(>5 cm)。存活的非畸胎瘤性GCT的风险同样从2%增至10%。随着肿块大小的增加,10年RFS率和OS率下降。

371-372期(完成)-77.jpg

校正风险分组、临床分期、残余肿块大小和睾丸切除时脉管累及后,卵黄囊瘤的存在(OR=1.86,95%CI 1.35~2.56)和睾丸切除标本中畸胎瘤的存在(OR=3.09,95%CI 2.27~4.23)分别与在pcRPLND标本中发现畸胎瘤或存活的非畸胎瘤性GCT独立相关。 (编译 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