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71-372期(完成)-1.jpg

水熊虫抗辐射蛋白或可减少放疗副作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2

美国研究者Kirtane等报告的研究发现,水熊虫体内一种特殊损伤抑制蛋白质在抵御辐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编码这种蛋白的mRNA注射到小鼠体内,这种蛋白质能在细胞内产生足够的保护作用,防止DNA因辐射而受损。研究者据此开发了一种辐射保护剂,有望帮助减少辐射损伤,减少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时的副作用。(Nat Biomed Eng. 2025年2月26日在线版)

371-372期(完成)-109.jpg

水熊虫体长不超过1毫米,广泛分布全球从高山到深海、从热带到极地的各处,几乎可在任何环境中找到它们的踪迹。水熊虫拥有超强的耐受力,能承受极端条件如高剂量辐射、极高温和极低温、高压及真空环境,还能在失去体内大部分水分的情况下进入名为隐生状态的休眠模式,待环境适宜时恢复生机。

放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放疗可能损伤治疗区域附近的健康细胞,带来副作用。比如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时,会出现一类常见副作用口腔或喉咙的黏膜溃疡,患者饮食受到影响且承受痛苦。消化道肿瘤放疗出现黏膜溃疡,导致腹痛出血等。学界也一直致力于寻找防止辐射损伤的方法,以期减轻放疗副作用。研究者从水熊虫身上得到启发,锁定水熊虫特有的损伤抑制蛋白Dsup。这种特殊蛋白质能紧密地与DNA结合,并有效抵御辐射带来的损害。研究显示,这种蛋白质使水熊虫能承受比人类高2000~3000倍的辐射剂量。

研究者探索如何利用Dsup保护肿瘤患者免受放疗的辐射损伤,设想在放疗开始前,通过向患者组织递送编码Dsup蛋白质的mRNA,使细胞可在短时间内表达这种蛋白质,从而提供即时的保护。mRNA只在数小时内表达Dsup蛋白,之后自然分解掉,不会对基因组造成永久性影响。

371-372期(完成)-108.jpg

研究者用聚合物和脂质构建的纳米颗粒(NP)将编码Dsup的mRNA包裹起来,然后用注射的方式将其直接送入需要被保护的健康组织,如口腔或直肠,使健康组织产生Dsup,可以像水熊虫的细胞一样免受辐射损伤。

小鼠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将纳米颗粒注射到口腔癌小鼠的脸颊,几小时后,用放射线照射小鼠,剂量与肿瘤患者放疗时接受剂量相当。结果显示,小鼠健康组织中,辐射引起的DNA双链断裂数量减少50%。由于肿瘤部位未被注射,不受保护,肿瘤细胞被射线杀死。

研究者指出,这种纳米颗粒结合了聚合物和脂质两者的优点,提高了递送效率。使用mRNA只是短暂性表达蛋白质,相比可能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的DNA等物质要安全得多。Dsup 蛋白质的保护效果严格局限于注射部位,不会扩散到周围组织。确保了只有健康细胞才能得到保护,而肿瘤区域不受影响,避免了可能削弱放疗效果的风险。

研究者计划进一步改造Dsup蛋白,以免水熊虫蛋白在人体内引发免疫反应。若这种减少辐射损伤的新方法能成功用于人体,除了减轻放疗副作用外,或许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预防化疗药物对DNA造成的损伤,提高现有肿瘤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疗效,减少患者痛苦和恢复时间。考虑到宇航员在执行太空任务时面临高剂量辐射风险,该技术或可用于帮助宇航员免受宇宙射线损伤,保障其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的健康和安全。 

 (编译 王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