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73-374期(完成)-1.jpg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后主动监测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荷兰伊拉斯谟癌症研究所Wilk等报告的SANO研究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内镜、超声或PET-CT检查未发现肿瘤)的食管癌患者,2年内采取主动监测策略的总生存率为74%,不劣于标准手术治疗(达到临床缓解2周后行食管切除术)的疗效(71%)。为了进一步明确主动监测的长期作用,还需延长随访时间持续观察。(Lancet Oncol. 2025年3月17日在线版)

相当比例的食管癌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和食管切除术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主动监测是否可以作为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个体的替代方案。

该项多中心、阶梯整群随机、非劣效性Ⅲ期试验在荷兰12家医院进行。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即内镜活检、超声和PET-CT未发现肿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主动监测或标准手术(即在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后2周内进行食管切除术)。没有关于合并症或体能状态的纳入限制,但参与者患有癌症,年龄在18岁或以上,并且以治愈为目的接受治疗。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根据改良的意向治疗原则(允许在临床完全缓解时交叉)和意向治疗原则进行分析。非劣效性定义为主动监测的2年生存率低于标准手术的15%。该试验已完成入组。

开始时,所有12家医学中心都作为“手术治疗组”,入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而后每间隔一段时间,将有两家医学中心中的一家被随机换到“主动监测组”(患者不立即进行手术,而是接受内镜、PET-CT等临床检测评估,除非存在局部复发且无远处转移才接受手术),直到研究最后阶段,所有医院都作为“主动监测组”,对应时间段的入组患者均接受主动监测。这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真实情况下(非实验性)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

2017年11月8日至2021年1月17日,试验筛查了1115例患者,其中309例入组。274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中198例接受了主动监测,111例接受了标准手术。242例(78%)为男性,67例(22%)为女性。从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时起算,整体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IQR:32~48个月),其中主动监测组和标准手术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4个月和50个月,总生存期(OS)分别为43个月和53个月。

373-374期(完成)-32.jpg

改良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主动监测的2年总生存率(74%)不低于标准手术(71%),两组2年OS率差值的单侧95%CI下限为7%,低于预设的15%,可认为主动监测非劣效于标准手术。整个随访期内,主动监测组和标准手术组分别有79例和50例患者死亡(HR=1.14,95%CI 0.74~1.78,P=0.55)。主动监测组和标准手术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35个月和49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HR=1.25,95%CI 0.83~1.89,P=0.29)。在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患者中,主动监测组和标准手术组分别有82%(68/83)和84%(85/101)的患者至少发生一次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两组分别有4%(3/83)和5%(5/105)患者手术后死亡。

主动监测组患者临床结局分析,17%(33/198)的患者发生了远处转移且未接受手术(其中22例新辅助放化疗后6个月内出现转移,11例在更晚期发生转移)、35%(69/198)的患者达到持续临床完全缓解、48%(96/198)的患者出现局部孤立性复发、43.3%(86/198)患者计划接受手术(83例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后最终因复发接受食管切除术,中位间隔时间5.9个月)。

373-374期(完成)-33.jpg

研究解读

研究者指出,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似乎可从主动监测中获益:获得持续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随访期间,在进行食管切除术前就发现有远处转移患者。若假设新辅助放化疗后6个月内被主动监测到转移,在临床诊断时即已是亚临床状态,那么接受主动监测且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198例患者中,近半数(91例)患者避免无益的食管切除。

该研究结果证实,对于新辅助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食管癌患者,在至少随访2年的时间内,主动监测患者的生存情况非劣效于接受标准手术治疗的患者,且短期内接受主动监测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同期刊发述评指出,尽管目前并不适合向所有可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推荐主动监测方案,但对于部分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后复发风险仍较高的患者、以及那些强烈希望免除手术并愿意承受相关风险的患者,或可考虑将主动监测作为一种免于手术的选择。 (编译 郭静诺 赵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