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直接抗HCV治疗可能恶化肝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5

在美国肝病研究协会的2016年肝癌会议上,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Alfredo Alberti报告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直接接受抗病毒(抗HCV)药物治疗后的肝癌发生风险并不会提高,但会使已经存在或未检查出来的肿瘤恶化或更难治疗。(摘要号19)

研究者随访了3075例丙肝患者,约70%为男性,86%为肝硬化,没有入组有肝癌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自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开始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00.8天。结果发现:从F3级肝纤维化患者、Child-Pugh评分为A的肝硬化患者到Child-Pugh评分为B的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的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3%、1.64%、2.92%,和来自相同地区的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情况类似。这也提示肝癌发生的驱动因素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级别,而非直接的抗病毒药物。

但在超过540天的随访研究中发现,肝细胞癌的严重程度与是否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存在相关性。研究中共有41例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其中3例在第4周确诊,3例在第8周确诊,6例在第12周确诊,13例在第12~23周确诊,16例在治疗结束后确诊。

按照严重程度划分:20例(48.8%)仅有1个结节,并表现出典型的血管模式;5例(12.2%)表现为2~3个结节;16例(39.0%)大于3个结节或出现浸润性肝细胞癌。此外,5例(12.2%)患者同时伴有门静脉血栓,4例(9.7%)出现肝外转移。

在第12周,对抗病毒药物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其肝癌恶性程度较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或应答状态不明确的患者更高(分别为53.8%、33.3%和28.6%)。在包括性别、丙肝病毒基因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Child-Pugh评分、12周时是否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等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中,仅有12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是肝癌的显著预测因素(HR=0.20,P=0.001)。

研究者假设,当病毒复制停滞时,肝脏产生抑癌机制的免疫和分子微环境会出现显著改变,有可能导致甚至加快之前未诊断的微小肿瘤灶出现进展。因此,研究者认为,对于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丙肝患者,需要持续进行随访,防止出现肝癌进展。

(编译 关文龙 审校 李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