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路径.jpg

新的抗肿瘤疫苗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04

抗肿瘤疫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多是基于共享的肿瘤抗原,未能诱导显著的免疫反应,经过几十年的失望的尝试,终于有一些进展重燃人们对抗肿瘤疫苗的兴趣,这些进展包括基于新技术和预测方法的个体化疫苗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等。(ESMO 肿瘤免疫治疗大会)

会上有研究者指出,我们现在可以基于患者肿瘤的基因组学信息,生产针对每例患者的个体化疫苗,早期研究结果不错。高通量二代测序使个体化成为可能,这项技术可以鉴别出患者体内只存在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机体其他部位的基因突变,疫苗可带来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计算程序可预测哪种新抗原可作为疫苗靶点。

去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疫苗可诱导或放大针对新抗原的免疫反应,疫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效果很好,现在需要做的是探讨针对新抗原的疫苗在更大样本患者人群中是否可带来肿瘤消退。

这次ESMO肿瘤免疫治疗大会上有专门的新抗原专场,新的抗肿瘤疫苗在会上进行了研讨,其他疫苗靶点包括HER2、HPV和PSA等也进行了讨论,针对这些共享抗原的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也有研究进行了探讨。

貌似新的抗肿瘤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带来非常有效的免疫反应,疫苗可以诱导冷肿瘤(缺乏免疫细胞)患者发生反应,营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友好的肿瘤微环境。

不过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比如什么时候应用疫苗,术后没什么肿瘤细胞的时候立即使用,还是术前使用,疫苗应针对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是否应每几个月就给一次疫苗,疫苗如何及何时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制作方面包括配方(蛋白、RNA还是细胞)、载体(脂质体、病毒、乳剂)、给药途径(瘤内注射、皮下注射)及佐剂等。

尽管有上述问题,疫苗研究的可行性还是越来越大,疫苗技术越来越成熟,疫苗安全且有免疫原性,针对疫苗的临床试验也可行。二代测序技术使得疫苗靶点筛选更有效,整合这些数据的算法可预测哪些靶点更有免疫原性,测序技术越来越好,预测工具越来越准确,疫苗越来越有希望,而疫苗是有望使多数患者获益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肿瘤都有疫苗靶点。

(编译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