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胃癌研究之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12

在男尊女卑的过去,人称“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妇女也顶半边天的现在,我说“男女都一样,都怕入错行”。

1978年,对中国是重要关头。这一年,国家29岁,经历了文革浩劫,小平同志拨乱反正,科学春天回来,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重扬科研风帆。

1978年,对个人是重要年头。这一年,我24岁,读了三年多大学,高分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提前毕业从重庆三医大来四医大消化科,从师我国著名消化病学家张学庸和陈希陶两位教授。

那时,实验室面积仅12平方米,设备价值600余元,科研经费毫无分文。我见到的第一个患者是胃癌,尔后又见了许多。他们一个个骨瘦如柴,痛不欲生;一个个壮志未酬身先去,一个个白发人送黑发人。慢慢地我对胃癌感了兴趣,老师一锤定音,于是走上了这条胃癌研究之路。以后又加入了一批批师弟师妹,再后来又有了我的一批批学生,大家一走就走了这36年。

你若环顾左右,总能举出几个人是因胃癌而死,只因该病实在常见。世界的胃癌患者,几近半数在中国。有人统计,大约每3分钟就有一个中国人因胃癌而夺去生命,难怪老外讲“That is your Chinese business”。意即发病在中国多,研究也是你们的事。关于病因,众说纷纭。过去有人说与吃腌菜、烟肉、咸鱼有关。在那没有冰箱,运输不便的漫长岁月里,不靠腌、烟、盐,食物何以保存,营养如何保证?这些东西是乐此不疲的美味佳肴,从祖祖辈辈吃到了现在,要叫人一下不吃,实难丢口。况且,因果尚未定论,就叫人不吃,忌口到像我这年近花甲,倘若又可吃了,那岂不遗憾半辈。上帝给我们一张嘴,我看三大功能,说话、喝水、吃饭,“人生苦短,能吃就吃”,中国人说吃得不好得胃癌,外国人说吃得太好得大肠癌,按此逻辑,吃得不好不差该得小肠癌,不吃不得癌但活不了。

幽门螺杆菌(Hp)是备受关注的第二病因。Hp 在溃疡病和胃炎中的致病作用业已公认,已有学者得了诺贝尔奖。为此掀起一股热浪,一时间,作为一种细菌,Hp已成名星,研究Hp的学者已成名人,追杀Hp的药厂已成名商,但却有很多问题未弄明白。比如,Hp是胃癌病因吗?诚然,Hp引起胃淋巴瘤已成公论,这是第一个证实细菌引起肿瘤的铁证。然而这只限淋巴瘤,Hp能否引起胃上皮来源的腺癌争论尚大。比如,南非Hp感染人群达60%~70%,但胃癌发病率却很低。有人说带有某种基因型的特殊Hp易致胃癌,但论据尚不充分。再者,中国人Hp 感染者高达60%,既然有这么高的百分比,可能就不能称其为感染了,它应该是胃内的常居菌,就跟肠菌一样,是人类的朋友,只是在某些条件下成为条件致病菌。再说要将这些人的Hp全部根除,恐怕再大的GDP也难支付。而且近期发现,Hp根除者下半部胃的肿瘤减少不显著,上半部胃的肿瘤反倒多起来了。总而言之,胃癌的病因至今未搞清楚。

病因不明,预防不能有的放矢,只有靠早诊来改善预后,因为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遗憾的是早期胃癌多无特殊症状,有的根本无症状,待到就医时多届晚期。因此,多数医院早诊率不到5%,早诊率低有时是医师做胃镜的诊断水平,但绝大多数不是医师的水平问题,主要是来得就晚。日本采用X线加胃镜大规模普查,可将早期胃癌检出率提高到30%甚至50%。问题是查出一个早期胃癌要花一万美元,这在中国不仅做不起,也没那么多医师去做。再说,日本查出来的早期胃癌,事实上不是癌,而是癌前病变,他们的诊断标准有问题。有一次在新加坡开会,我代表中国去了,日本提供36例早期胃癌切片,我认为绝大部分不是癌,欧美专家认为一个都不是,全是癌前病变。你把癌前病变当成癌切了,当然好,但我们不能这么做。小孩一生出来就把胃切了,肯定不长癌,但生活质量不高。

早诊困难,就诊的胃癌绝大多数已届晚期。晚期胃癌40%~50%难行手术切除,即便切除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也不到30%。手术切除者与不做手术者比,哪个预后好,至今没有大宗病例长期随访的结果。术后化疗与不化疗比,哪个效果好,同样没有大宗病例长期随访报告。毋庸置疑,在手术者或/和化疗者中肯定有些患者比不手术或/和不化疗者要好,但是我们事前并不知道,也无法找出这类患者,做到特病特治,有的放矢。一个患者来后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哪是眉毛,哪是胡子,最后的对错可不就一半对一半。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难上加难。从1978年开始,我们选择切入点从癌前病变入手,分主题开始了我们不间断的三年计划(Three year plan, T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