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第三个TYP(1984~1986)寻找新的胃癌抗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12

国际上的肿瘤抗原对胃癌预警不好用,就必须自己找对胃癌有用的抗原。这个研究难度很大,近一百年来全世界的学者都在努力,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发现两个比较满意的肿瘤标志物,一个是癌胚抗原(CEA),主要用于结肠癌的诊断;另一个是甲胎蛋白(AFP),主要用于肝癌的诊断。但二者用于胃癌的诊断价值不大。19858月,我从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学习回来,利用在那里学得的淋巴细胞杂交技术,以研制胃癌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寻找胃癌新抗原。当时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是肿瘤抗原诊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所谓假阳性指“查出来的不是癌”。主要原因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其实差别不大,绝大多数抗原是正常细胞共有的抗原,这些抗原经常影响诊断的特异性。为此,我们提出了“扣除免疫法”,即先用正常胃细胞免疫小鼠,取其抗血清与癌细胞反应以封闭掉正常抗原,封闭后的癌细胞肿瘤抗原突显,然后用其免疫另一只小鼠,于是研制成功只针对癌细胞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所谓假阴性指“是癌查不出来”。不同病例的癌细胞,或同一病例不同的癌细胞其抗原表达差别很大。一例胃癌具有的抗原在其他病例可能完全没有。这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真正那种多数病例都共有的抗原是很少的,但那是最理想的抗原。为此,我们提出了“序贯免疫法”。即在给同一只小鼠用癌细胞进行免疫时,按免疫次序先后用不同癌细胞依次免疫,比如先用A细胞,第二次用B细胞,第三次用C细胞……依次进行,由此研制成功的抗体不仅对A,而且对BC……均有识别能力,这样就解决了假阴性的问题。这种方法是原始创新,也使我们找到了一组新的胃癌抗原,命名为MGAgs,这种新抗原不仅特异性好,而且胃癌免疫组化阳性率高达90%以上。该结果发到《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从《中华医学杂志》退稿到论文发在消化领域最权威的杂志,我们用了6年时间。该结果很快引起国际同行关注。但上述结果只限于免疫组化研究,MGAgs在临床诊疗中有否价值尚不了解。

的学者已成名人,追杀Hp的药厂已成名商,但却有很多问题未弄明白。比如,Hp是胃癌病因吗?诚然,Hp引起胃淋巴瘤已成公论,这是第一个证实细菌引起肿瘤的铁证。然而这只限淋巴瘤,Hp能否引起胃上皮来源的腺癌争论尚大。比如,南非Hp感染人群达60%~70%,但胃癌发病率却很低。有人说带有某种基因型的特殊Hp易致胃癌,但论据尚不充分。再者,中国人Hp 感染者高达60%,既然有这么高的百分比,可能就不能称其为感染了,它应该是胃内的常居菌,就跟肠菌一样,是人类的朋友,只是在某些条件下成为条件致病菌。再说要将这些人的Hp全部根除,恐怕再大的GDP也难支付。而且近期发现,Hp根除者下半部胃的肿瘤减少不显著,上半部胃的肿瘤反倒多起来了。总而言之,胃癌的病因至今未搞清楚。


病因不明,预防不能有的放矢,只有靠早诊来改善预后,因为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遗憾的是早期胃癌多无特殊症状,有的根本无症状,待到就医时多届晚期。因此,多数医院早诊率不到5%,早诊率低有时是医师做胃镜的诊断水平,但绝大多数不是医师的水平问题,主要是来得就晚。日本采用X线加胃镜大规模普查,可将早期胃癌检出率提高到30%甚至50%。问题是查出一个早期胃癌要花一万美元,这在中国不仅做不起,也没那么多医师去做。再说,日本查出来的早期胃癌,事实上不是癌,而是癌前病变,他们的诊断标准有问题。有一次在新加坡开会,我代表中国去了,日本提供36例早期胃癌切片,我认为绝大部分不是癌,欧美专家认为一个都不是,全是癌前病变。你把癌前病变当成癌切了,当然好,但我们不能这么做。小孩一生出来就把胃切了,肯定不长癌,但生活质量不高。

早诊困难,就诊的胃癌绝大多数已届晚期。晚期胃癌40%~50%难行手术切除,即便切除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也不到30%。手术切除者与不做手术者比,哪个预后好,至今没有大宗病例长期随访的结果。术后化疗与不化疗比,哪个效果好,同样没有大宗病例长期随访报告。毋庸置疑,在手术者或/和化疗者中肯定有些患者比不手术或/和不化疗者要好,但是我们事前并不知道,也无法找出这类患者,做到特病特治,有的放矢。一个患者来后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哪是眉毛,哪是胡子,最后的对错可不就一半对一半。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难上加难。从1978年开始,我们选择切入点从癌前病变入手,分主题开始了我们不间断的三年计划(Three year plan, T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