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肿瘤资讯 >> 科普园地 >> 正文

肿瘤资讯

科普园地

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学,看看这位年轻医生收获了啥

作者:核医学科 于江媛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一年时间匆匆而过,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如同脑海中的电影,历历在目。

    身在异乡心却时常思念着祖国

    近几年我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国内并未察觉到这些经济进步、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来到美国,才深刻体会。在美国最大的困扰不是语言,而是时时刻刻在担心人身安全,这是我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位于美东老工业城市巴尔的摩,这是哥伦布最先登陆的城市,更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医院正处于城市中心,而东西南北均被黑人区包围,所以,即便是在医院内的马路上走,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初来一个月的一个中午,就在医院主楼的街角,我就被两三个黑人堵住,友好地“借”了钱,虽然只有一美元,但是吓得我魂飞魄散,整整一个下午都没有缓过来。

    微信图片_20191219105716.jpg

    之后才知道,原来医院周围抢劫、枪击案频发,哪怕是白天,医院楼下的银行也会被抢劫。美国的社会治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而在国内,无论多晚,都不存在对安全的担忧。而公共交通的不便利,某些公共设施的陈旧,购物休闲生活的匮乏,还有饮食的单调,让我无比想念祖国。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有相关各肿瘤的MDT,比如淋巴瘤乳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专业,均有病理专家、影像专家和很多住院医参加。开会的时候和国内一样,住院医一律谦虚地坐在后排,前面几个主要的专家争论不休;与国内不同的是,他们似乎并没有太精心细心地做准备,无PPT,只是简单的口头报告,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病史阐述并不十分清楚。怪不得他们谦虚地称自己叫作“tumor board”(肿瘤讨论小组)。想想本院的MDT每次都会有住院医或者进修医精心准备病例幻灯,留档并随访,实在是为MDT的高质量运行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学习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

    作为一个研究型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科研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以放射科的核医学为例,共有100百多位工作人员,医生、护士、技术员这些临床工作者仅有30余名,其余70多人都是研究人员,这让我十分惊讶。

    微信图片_20191219105723.jpg

    他们对科研也是十分支持的,每个人都喜欢新想法,并为之探索和实践。他们也喜欢讨论,几乎每周都有科研组会。他们对某些课题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比如目前火爆的人工智能,这边的课题组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出。跨学科的联合更是必不可少的合作模式。因此,对于科研,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值得我们学习,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先进性更值得我们借鉴,那种对新事物探索的精神和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心态,也是忙碌的中国医生所欠缺的。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住院医师培训非常严格规范,以放射科为例,每天早晨七点半,都会有专业授课。核医学专业也一样,每周固定的几个早晨都会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授课,几乎每天中午12时~13时,都会有病例讨论或者主题内容,以至于我十分怀疑,美国人中午不但不休息,居然连午饭都省了。怪不得这里核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在全美排名第一。

    从专业的角度,我们科室与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核医学科各有所长。我们的PET/CT日检查人数是他们的3倍,我们医生的诊断阅片水平丝毫不逊色,甚至拥有更多的专业经验。在一些新型显像剂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是各有所长。这所有的一切,是我与美国同行专业交流时的底气和骄傲,各取所长,以长补短,才是这一年访学的真正意义。

    勇气是解决困难的第一件法宝

    初到美国,一切都是陌生和恐惧的,语言、法律、规则等,我要在这里安顿一个家,照顾好我的女儿和妈妈,租房、买车、开通水电煤气银行卡,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让我倍感困难。但是也要咬紧牙关,一件件硬着头皮做下来。来美国的很多事情都挑战了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比国内十年的生活还要磨炼人。事情也一件件地解决了,日子也一天天幸福地度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勇气是解决困难的第一件法宝。

    微信图片_20191219105727.jpg

    美国人的心地和性格都很简单,没有那么多顾虑和烦扰。正是这种简单和执着,应用在临床、科研、教学上,反而折射出无限的能量和魅力。他们肯为一个小问题不断讨论,不断修正,虽然身为教授,仍为一个大会发言不断听取周围意见,不断完善修改。他们在科研上方法做到最先进,结果做到最极致,数据做到最精确,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时我会心生感慨,简单的心意反而更加执着,选择一件事情不断做到极致,哪怕终其一生,仍不失是一种幸福。

    一年的访学生活,让自己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到主动求知探索,这是美国教育的特点,无论是小学生,甚至博士后。之前我总是要问上级教授和老师自己该干什么,现在要主动去想我能干什么。之前科研中遇到困难,第一想法就是去问别人,让别人帮助解决,现在遇到问题,首先查google,查文献,追本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前是封闭式自我管理模式,现在更多的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甚至是与相关专家、教授讨论,寻求以长补短、相互合作的机会。我也希望这一年养成的科研和学习习惯可以受益终生。(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博士 于江媛)

相关医生: 于江媛
相关科室: 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