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院所新闻 > 正文

院所动态

院所新闻

“质”在“胃”来——2024胃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项目走进我院

发表时间:2024-12-16
作者:消化肿瘤内科

    1.jpg

    日前,“质”在“胃”来——2024胃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项目医院参访活动第二站走进我院。在本次学术活动中,我院荣幸地迎来了来自北京、郑州、江苏、江西、安徽、山东、天津、山西等多个省区市质控中心医院的众多专家,共同交流并探讨了消化道肿瘤诊疗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实践真知。

    交流互鉴 从理论到实践

    在参访活动中,与会同道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我院消化肿瘤内科病房管理和I期临床团队临床研究、I期临床病房、综合研究型病房以及临床研究护士管理体系。

    消化肿瘤内科病房,科室李健教授介绍,消化肿瘤内科拥有一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以其先进的内镜技术、精准的病理分析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著称,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同时,科室还注重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营养评估,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成功率。

    2.jpg

    沈琳教授的带领下,消化/I期临床研究团队近5年开展了307项临床研究,新药I期研究几乎遍布全部潜力靶点,同时临床研究的模型呈现多样化,并在免疫治疗、新药研究和CAR-T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了消化道肿瘤治疗模式的革新。

    3.jpg

    李健教授介绍,消化肿瘤内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了包括病情监测、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优质的护理服务,与医生团队紧密合作,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此外,消化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外科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MDT模式为患者提供综合诊疗方案。

    4.jpg

    I期临床病区龚继芳教授介绍说,I期临床病区是专注于抗肿瘤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病房。病区近年来收治了大量患者,2023年入院人数达979人,新病人率达43.63%。病区与国际顶级PI合作,参与了多项First in class产品研发,涵盖全球新治疗方案和Best in class多达100余项I期剂量探索性研究。I期临床病房还通过多学科协作平台,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开展探索性研究,并与国内外知名药企和医疗机构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此外,病区还建立了精准治疗研究体系,推动了多项创新诊疗技术的发展。

    5.jpg

    综合研究型病房王洋教授介绍说,综合研究型病房是为响应国家新药创新战略而建立的多功能临床研究平台。2023年4月开始运行,目前病房每月收治患者千人左右,设有治疗椅、床位、采血窗口等专用设施,提供I-III期药物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服务。病房医护团队分工明确,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包括临床试验采血、心电图检查和门诊访视。此外,病房还开展患者教育和人文关怀活动,致力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是医院科研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

    6.jpg

    除了科室的明确分工外,研究护士团队由护理部统一管理,负责临床试验全流程,以受试者为中心,确保试验质量。在临床试验中,团队成员承担学习者、教育者、资料收集者、执行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医院为研究护士提供系统培养,包括GCP、SOP学习,以及疾病和药物相关知识的教育。交流中,刘晓红护士长详细介绍了研究护士团队人员配置、分工职责、考核机制以及培训计划等,为参观同道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术盛宴 共话胃癌诊疗

    7.jpg

    参观结束后,一场围绕胃癌规范化诊疗的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研讨会由消化肿瘤内科张小田教授、李健教授和彭智教授担任主持。研讨会伊始,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季加孚教授、院长李子禹教授以及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会议聚焦胃癌质控以及最新前沿进展,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12.jpg

    会上,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吴舟桥大夫分享《胃癌诊疗的质量控制》指出,胃癌诊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胃癌患者得到规范、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系统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以及不必要的医疗风险。首先,肿瘤高质量发展包括诊疗规范及指南、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指标监控、药耗管理等基础质量以及费用管控、临床试验治疗管理、肿瘤专科医联体的质量同质化管理、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质量同质化管理等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我国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路径执行情况不断向好,完成率、依从率不断提升,变异率保持低位。据吴舟桥介绍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率先实践多学科诊疗模式,至2018年底共建立14个MDT团队。MDT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规范化诊疗,我国20个试点地区研究显示,MDT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制定质控指标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规则,通过对国家中心抓取的电子病历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对相应医疗单位的胃癌诊疗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制定的依据是国家规范和行业指南。吴舟桥从质控制定的指导原则、目录、细则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胃癌诊疗规范化质控标准。最后,他从研究对象、数据记录与收集、数据质量控制及术后并发症几方面入手阐述了单中心手术安全的质量控制。

    13.jpg

    消化肿瘤内科曹彦硕大夫分享《胃癌HER2靶向治疗策略的优化》指出,我国每年约有4万例新发HER2阳性晚期胃癌病例。患者基数大,优化治疗策略势在必行。但当前胃癌HER2靶向治疗面临诸多问题:后线抗HER2方案疗效大多不理想,中位总生存期(OS)不足12个月,胃癌HER2表达存在异质性,胃癌细胞信号通路改变或细胞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变化均可能发生,HER2阳性胃癌患者肿瘤侵袭性高、预后不佳,以及后线患者身体状况不佳、肿瘤负荷重等;这些问题共同构成HER2阳性晚期胃癌后线治疗的挑战。新型抗HER2药物T-DXd后线治疗疗效显著,可使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中位OS超过12个月。T-DXd具有高药物抗体比及强旁观者效应,可克服HER2表达异质性,广泛杀伤邻近肿瘤细胞;采用全新机制载药-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避免与紫杉类化疗药物交叉耐药。T-DXd更早使用或可进一步改善整体安全性,6.4mg/kg剂量在中国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前线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或可作为优势人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抗HER2药物从后线向前线进军,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与更精准的治疗,实现更长生存。

    14.jpg

    消化肿瘤内科谢通大夫在《胃癌病例分享》中介绍了一例胃癌患者的治疗经过。患者入组KEYNOTE 811临床研究,接受免疫/安慰剂+靶向+化疗方案,取得2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之后入组“MK-7684在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作为单药治疗以及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的Ⅰ期试验”接受相应治疗,未获益;随后进入DESTINY-Gastric06临床试验,接受T-DXd治疗后肝脏转移灶几乎消失不见,行原发病灶切除术,术后未行药物治疗,且最近复查未见新发病灶。该病例验证了ADC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优势,以及转化治疗的可行性,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为更多晚期患者提供手术可能。

    在引人入胜的病例分享之后,与会专家对病例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治疗建议与改进策略。在讨论过程中,专家们共同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胃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融合各学科的独特优势,能够为患者打造更为全面和精确的治疗计划。

    通过本次参访活动,专家们对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消化肿瘤、I期临床研究、综合研究型病房及临床研究护理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纷纷表示,这些经验对提升肿瘤治疗水平、推动胃癌诊疗规范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