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院所新闻 > 正文

院所动态

院所新闻

我院牵头荣获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

发表时间:2025-01-17

    1月6日,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社会科技奖项之一——中华医学科技奖公布了2024年度获奖名单,共90项成果获奖。我院季加孚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胃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创建与推广》获一等奖;盛锡楠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与创新》获二等奖;杨志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高分辨率铜同位素临床正电子断层成像揭示肿瘤微转移》获三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设立于2001年,是中华医学会设立的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是全国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26个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获奖项目尤其是一等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领先水平。中华医学会从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中择优遴选提名国家科技奖。截至2023年共提名国家科技奖109项,其中有46项获奖。

    项目简介

    一等奖:胃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创建与推广

    第一完成人:肿瘤医院 季加孚

    季加孚教授团队聚焦胃癌诊治的关键临床问题,开展系列多中心高水平临床研究,于多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一)构建综合治疗新模式:创立胃癌围术期化疗国际标准,探索个体化治疗路径,显著改善胃癌生存;(二)打造精准手术新体系:开展国际领先微创手术研究,搭建人工智能无创诊断平台,有效降低手术创伤与并发症风险;(三)设立免疫治疗新标准:建立胃癌双抗免疫治疗规范,建立基于组学数据指导的精准治疗模式。团队首次在中国主办国际胃癌大会,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认同。代表性论文发表在JAMA、Lancet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2篇)、Science Advances、PNAS等高水平期刊,获得发明专利13项,制定国家卫健委胃癌诊疗指南,显著改善了中国胃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和生活质量。(项目主要完成人:季加孚、李国新、李子禹步召德、高翔宇、董迪、唐磊、邢晓芳、贾淑芹、郭婷、李浙民、张连海陕飞季鑫王安强

     

    二等奖: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与创新

    第一完成人:肿瘤医院 盛锡楠

    盛锡楠教授团队针对黏膜黑色素瘤预后差、无标准治疗方案等关键难题,进行了由基础到临床的创新研究及应用推广,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一)牵头开展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明确多种治疗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新型药物和高效方案,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二)探索黏膜黑色素瘤发病机制及疗效预测标志物,为新型治疗靶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三)率先开展黏膜黑色素瘤免疫微环境相关研究,为辅助诊断、预测预后、指导用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团队在J ClinOncol、Nat. Commu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10篇,累积影响因子167.8。研究结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英国国家指南》引用,被推荐为黏膜黑色素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社会效益。(项目主要完成人:盛锡楠鄢谢桥、孔燕、唐碧霞斯璐崔传亮、吴晓雯、郭军

     

    三等奖:高分辨率铜同位素临床正电子断层成像揭示肿瘤微转移

    第一完成人:肿瘤医院 杨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主任、朱华研究员团队针对我国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卡脖子”问题,成功推动中长半衰期核素64Cu在中国的临床转化:(一)研发了“三高一纯”的64Cu生产技术工艺,支持北京医用核素科学研究;(二)实现了超百种药物的标记,并创新性地应用于肿瘤早期检测和免疫治疗精准预测;(三)发起了Anti-HER2和PSMA为靶点的64Cu临床研究,显著提升了肿瘤微小转移检测能力。团队牵头制定了《中国固体靶放射性核素制备与应用共识》和“氯化铜[64Cu]溶液”团体标准,在重要期刊如PNAS、EJNMMI等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其中JCR Q1区7篇,中科院1区5篇。解决生物医学关键问题,服务临床诊断。在项目执行期间,4项专利商业转化(转化金额超过六千万元)。团队成员相继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北京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推动学科发展取得重要成绩。(项目主要完成人:杨志朱华、刘特立、王风、刘昭飞、丁缙、刘辰、孟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