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院所新闻 > 正文

院所动态

院所新闻

【北肿人文】穿越病患角色转换的迷雾

发表时间:2025-09-02
作者: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 郭爽

    在病房的喧嚣与忙碌中,一位特殊的患者映入我的眼帘。这是一位直肠癌术后患者,合并有子宫、子宫附件及腹膜的转移,小迪曾在多家医院辗转求医,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初见时,她面色苍白,眼神黯淡,一头青丝间竟夹杂着许多白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年仅38岁。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疾病的折磨,她还深陷于另一种困境——角色转变的迷茫。

    入院时,由我为她进行自理能力评估,她回答的每一项都是满分,自理能力评估总分为100分,可现实却出现令人揪心的反差,她连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家属代劳,喝水、进食,皆需家人协助。一次,在她前往洗手间的途中,我看到她弯着腰,弓着背,由姐姐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于是我走过去关切地询问:“您是哪里不舒服吗?是肚子疼吗?”她轻轻摇头,解释说两个月前的手术让她不敢大幅活动。我耐心告诉她,您的伤口早已愈合,可以尝试恢复正常活动,可她却固执地重复着“刚做完手术,不能大幅度活动”,一旁的家属也随声附和。那一刻,我意识到,她已深陷“病人”的角色中,仿佛忘记了健康时的模样,而她及照顾者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这一身份。肿瘤患者的治疗之路漫漫,而她还如此年轻,可能还有漫长的岁月,这样的状态,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时光。

    2.jpg

    她需要有人帮助她摆脱这种状态,让她重拾生活的热情。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一次她眼含泪光地告诉我,近一年来,她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已许久未能陪伴孩子。我握住她的手,轻轻地说:“您现在似乎是被一种东西困住了?”我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她,她认真的点点头。得到回应后我接着问道“能否告诉我,这是什么?要不您给它取个名字?”她轻声叹息,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吐出这几个字:“就是这个‘肿瘤’,它像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底,压得我喘不过气,让我无法再去思考其他任何的事情,生活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更无法像以前那样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它夺走了我所有的快乐。”我轻轻点头,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共情:“是的,这个叫‘肿瘤’的家伙很狡猾,总爱在医院里虚张声势,让您觉得自己成了病人。但您知道吗?这个叫‘肿瘤’的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是需要长期相处的生活伙伴。咱们试着把它从身体里拎出来,放在一边——您看,在病房外,您还是家里的掌舵人,是孩子最温暖的依靠,是能扛起全家大小事的主心骨。这个肿瘤不过是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个插曲,就像雨天要带伞一样,只要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您依然能稳稳接住生活抛来的各种角色。如今,许多肿瘤都能通过规范治疗实现带瘤生存,就像高血压需要规律服药、糖尿病要监测血糖一样,肿瘤也有系统的治疗方案和随访机制,只要我们积极配合,就有可能控制它的进展。它虽然闯入了您的生活,但夺不走您原有的身份,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带着这个慢性病伙伴,依然能把生活过得充实。”她低声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我一想到我已经有几处转移了,心里就发慌。”我轻声说道:“现实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目前,根据您的情况,医生还是给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经过规范的抗肿瘤治疗,您的病情也有很大希望得到一定的控制。我们把和肿瘤的抗战当做一场持久战,医生为您定制作战地图,您自己保持积极状态、配合治疗,就像为身体补充能量弹药。您看,您伤口愈合的这么好,要是一直躺在床上,肌肉长时间缺乏锻炼会悄悄变弱,等您出院,怕是连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孩子还需要您的照顾和陪伴呀。”她声音哽咽地说:“你说的对,我该把当下的每一天都当做珍贵的礼物,不能总依赖家人,这样下去太消极了。”看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我欣慰地说:“就是这样积极的心态!您精神状态好了,家人也会跟着安心;尝试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即是锻炼自己,也是对家人的体谅。”

    与此同时,我也与家属进行了沟通:“我理解你们想把她保护好的心情,肿瘤治疗是场持久战,适度的放手,其实是在帮助她找回托起生活的肌肉力量。比如从自己整理床铺、洗漱开始,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小事,都是在为她重建信心、积蓄能量,避免因疾病让生活技能逐渐弱化。而且长期的照顾与被照顾必然增加家庭的负担和矛盾,影响家庭和谐,我希望她不仅要战胜疾病,更要把生活过的精彩!”家属表示非常认可并且会积极配合。

    接下来的时间我开始引导她逐步独立完成床位整理。每当发现她长时间卧床时,我都会温和提醒她该下床活动了,在她活动时,轻声鼓励她慢慢挺直腰板,循序渐进地增强力量。为了进一步激发她的动力,我与她共同定下目标:出院前要挺直腰板独立走完一条走廊的距离。令人欣喜的是,她的积极性远超预期。很快,她不再需要我的提醒,便会主动起身进行锻炼。到了出院前一天,我惊喜地看到她已经能够独自完成吃饭、上卫生间等日常活动。我由衷地对她说:“您恢复得太棒了!明天就能出院回家了,回去后也要坚持锻炼,相信下次复诊您一定能自己来医院。”她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坚定地回应道:"放心吧!回家后我肯定坚持锻炼,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次回去,应该就有力气陪孩子玩耍了!”看着她自信的模样,我知道,康复的种子已经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再次见到她时,我欣喜地发现,病床旁不再有家属寸步不离的身影,只有准时送来的餐食。她已经能够独立照顾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样依赖他人并且能参与科室的八段锦。看到我,笑着对我说:“郭护士,我发现陪伴孩子真的很幸福,真后悔之前没有更多地陪伴他们。”我拉着她的手微笑着回应:“现在开始也不晚,你做的很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之后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

    肿瘤患者的照护不仅是疾病治疗,更是一场重塑生活能力与信心的专业干预。通过专业人员的科学评估、精准指导与人文关怀,就可以帮助患者穿越角色转换的迷雾。作为家属也应该建立正确照护理念,一味地给予、满足只能让患者在自我角色中更加迷茫。从自理能力评估发现功能退化风险,到用慢病管理知识消除患者对活动的恐惧;从制定阶梯式康复目标逐步重建自我效能,到引导家属适度放手、构建支持型家庭环境——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专业护理的价值。未来的护理工作中,我将继续以专业视角洞察患者身心需求,用科学方法赋能康复进程,让更多患者在与疾病的长期共处中,重拾生活的掌控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