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的诊断手段
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大多数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RE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值。考虑到DRE可能影响PSA值,应在PSA抽血后进行DRE。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PSA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直肠指诊等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国内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和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对DR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影像学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血清总PSA(t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当国人tPSA介于4~10ng/ml时,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为15.9%。血清PSA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患者年龄特异性tPSA值各年龄段分别为:40~49岁为0~1.5ng/ml,50~59岁为0~3.0ng/ml,60~69岁为0~4.5ng/ml,70~79岁为0~5.5ng/ml,大于80岁为0~8.0ng/ml。这构成了进行前列腺癌判定的灰区。
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在TRUS引导下在前列腺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寻找可疑病灶,并能初步判断肿瘤的体积大小。但TRUS对前列腺癌诊断特异性较低,发现一个前列腺低回声病灶要与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内瘤样病变、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梗死和前列腺萎缩等鉴别。在TRUS引导下进行前列腺的系统性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
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10针以上的穿刺阳性率明显高于10针以下,并不明显增加并发症。前列腺穿刺指征包括:直肠指检发现结节时;B超发现前列腺低回声结节或MRI发现异常信号时;PSA>10ng/ml;PSA 4~10ng/ml,f/t PSA异常或PSAD值异常。另外,当PSA4~10ng/ml,如f/t PSA、PSAD值、影像学正常,应严密随访。因前列腺穿刺出血影响影像学临床分期。因此,前列腺穿刺活检应在MRI之后,在B超等引导下进行。
当第一次前列腺穿刺结果阴性,并在以下1)~4)情况需要重复穿刺: 1) 第一次穿刺病理发现非典型性增生或高级别PIN。2) PSA>10ng/ml,任何f/t PSA或PSAD。3) PSA 4~10ng/ml,复查f/t PSA或PSAD值异常,或直肠指检或影像学异常。4) PSA 4~10ng/ml,复查f/t PSA、PSAD、直肠指检、影像学均正常。严密随访,每3个月复查PSA。如PSA连续2次>10ng/ml或PSAV>0.75/ml/年,应再穿刺。第二次穿刺间隔时间目前多为1-3个月。如果2次穿刺阴性,并存在前列腺增生导致的严重排尿症状,可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将标本送病理进行系统切片检查。
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CT对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低于磁共振 (MRI),前列腺癌患者进行CT检查的目的主要是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肿瘤的临床分期。对于肿瘤邻近组织和器官的侵犯及盆腔内转移性淋巴结肿大,CT的诊断敏感性与MRI相似。
(2) 磁共振(MRI/MRS)扫描: MRI检查可以显示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是否侵犯前列腺周围组织及器官,MRI还可以显示盆腔淋巴结受侵犯的情况及骨转移的病灶。在临床分期上有较重要的作用。磁共振光谱学检查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是根据前列腺癌组织中枸橼酸盐、胆碱和肌酐的代谢与前列腺增生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光谱线,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MRI检查在鉴别前列腺癌与伴钙化的前列腺炎、较大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瘢痕、结核等病变时常无法明确诊断。因此影像学检查TRUS、CT、MRI等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都存在局限性,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前列腺穿刺活检取得组织学诊断。
(3)前列腺癌的核素检查(ECT):前列腺癌的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骨骼。ECT可比常规X线片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
一旦前列腺癌诊断成立,建议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特别是在PSA>20ng/ml,Gleason评分>7分的病例),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准确的临床分期。
前列腺癌的分期
前列腺癌TNM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2002年
原发肿瘤(T) |
|
临床 |
病理(pT)* |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价 |
pT2* 局限于前列腺 |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
pT2a 肿瘤限于单叶≤1/2 |
T1 不能被扪及和影像无法发现的临床隐匿性肿瘤 |
pT2b 肿瘤超过单叶的1/2但限于该单叶 |
T1a 偶发肿瘤体积<所切除组织体积的5% |
pT2c 肿瘤侵犯两叶 |
T1b 偶发肿瘤体积>所切除组织体积的5% |
pT3 突破前列腺 |
T1c 穿刺活检发现的肿瘤(如由于PSA升高) |
pT3a 肿瘤突破前列腺 |
T2 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 |
pT3b 肿瘤侵犯精囊 |
T2a 肿瘤限于单叶的1/2(≤1/2) |
pT4 侵犯膀胱和直肠 |
T2b肿瘤超过单叶的1/2,但限于该单叶(1/2-1) |
|
T2c 肿瘤侵犯两叶 |
|
T3 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 |
|
T3a 肿瘤侵犯包膜(单侧或双侧) |
|
T3b 肿瘤侵犯精囊 |
|
T4 肿瘤固定或侵犯除精囊外的其他临近组织结构,如膀胱颈、尿道外括约肌、直肠、肛提肌和(或)盆壁 |
|
|
|
区域淋巴结(N)*** |
|
临床 |
病理 |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价 |
PNx 无区域淋巴结取材标本 |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
p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一个或多个) |
p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
|
(一个或多个) |
远处转移(M)**** |
|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
|
M0 无远处转移 |
|
M1 有远处转移 |
|
M1a 有区域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结转移 |
|
M1b 骨转移(单发或多发) |
|
M1c 其他器官组织转移(伴或不伴骨转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