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室目前有工作人员7人(正高3人、副高1人、中级2人,初级1人),在读研究生10余名。先后承担了国家“6.5”至“11.5”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86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国际合作专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基金及面上项目、与美国NCI、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项目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国际权威杂志Lancet,BMJ,Gastroenterology,Gut,JNCI, Cancer Research,Theranostics,Endoscopy,JAMA Netw Open, EBioMedicine等,总影响因子超过1000分,被索引5000余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会、教育部、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5项。
研究室长期从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自1983年,与美国NCI合作,在我国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胃癌高发现场山东省临朐县对胃癌病因、发病机制及预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我国胃癌发生的流行特征及影响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通过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胃癌发生是一个多阶段演变的过程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针对胃癌病因开展了随机对照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补充营养素和大蒜素、服用COX-2抑制剂的干预试验,经过长达22.3年随访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系列研究成果成为WHO-IARC制定“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策略”的重要依据,为胃癌预防做出了重要“中国贡献”。在此基础上,与国际消化道肿瘤联盟(IDCA)、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在近20万社区人群中开展了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癌的干预研究,并基于1万社区人群动态监测胃黏膜病变状况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病变演变和胃癌发生情况。此外,依托胃癌高发现场开展胃癌筛查和早诊早治项目,对筛查效果和方案进行科学评估,并基于队列长期随访保留的生物样本,采用多组学等技术筛选与胃癌及癌前病变进展密切相关标志物,为高危人群预警和筛选提供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胃癌自然史、癌前病变演变及开展胃癌预防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研究室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培养,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5名。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给研究生及青年学者创造学习机会。
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室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7年申请获得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Forschungspräsenzen”计划,共同建立“上消化道肿瘤”联合重点实验室,这也是BMBF批准的8个中德联合项目中唯一生物医学领域重点实验室。基于BMBF项目,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申报并获批为科技部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流行病学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胃癌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预防。以解决胃癌防治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采用胃癌高发现场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样本的人群研究,从胃癌高危人群→个体→分子水平不同层次,阐明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机制和预防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在山东省临朐县建立了胃癌高发现场,以此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描述、分析、前瞻、早诊、干预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胃癌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和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前瞻性研究了胃癌癌前病变的转归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胃癌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和宿主因素,并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了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的多项干预研究。
2、在胃癌高发区建立了长期随访和干预大队列,通过队列人群长达20多年的动态随访,获得了大量生物样品,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利用长期保存的生物样本资源,通过大数据及多组学技术,筛选胃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并结合干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对化学干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3、在胃癌高发区开展胃癌早诊筛查研究,筛选可用于高危人群预警及早诊的分子标志物,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