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是依托于教育部、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大型科技仪器平台的构建、使用、维护和管理科室,向全院(所)各科室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研技能培训。本室工作人员包括:主任技师1名,副研究员2名,副主任技师3名,助理研究员1名,初级技士1名。
中心实验室在建立与完善科研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资源与设备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拥有多个大型科研技术平台,包括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双向凝胶电泳、高分辨生物质谱)、细胞影像技术平台(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多功能数字病理扫描系统、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等;多种常规公共科研设备,包括荧光定量PCR仪、不同规格的高速和超高速离心机、多功能酶标仪、冰冻切片机、冷冻干燥机、抗体制备相关设备、Western blot相关仪器和细胞培养相关设备等等;总设备资产达5000余万元。二十多年来,先后协助全院(所)基础与临床各个科室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医管局协同创新研究专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大学青年培育等各级科研项目。同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近五年来,中心实验室将平台服务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应用到科研技术培训中,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子细胞生物学前沿技术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应用——暨肿瘤学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进展学习班》三期、区县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心实验室青年科研论坛”53期;承担研究生肿瘤学实验课程授课十余年;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科研仪器规范操作”“常规实验技术操作”等线上培训;打造了线下“一对一”实战培训的特色和品牌,培训人员累计五千余人。
2019年初,中心实验室建立了“科研平台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各类科研仪器平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目前已有注册用户408人,涵盖47个临床或基础科室;纳入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细胞影像、科研病理等6类科研平台;已有安全准入考试记录722条,预约记录17097条,实验记录20022条,失约记录低于总实验记录的5%。规范了我院科研用户的准入和仪器使用,加强了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生物安全意识,提高了我院科研仪器使用效率,并有效降低了失约率和沟通成本,更好地实现大型仪器和公用仪器的共享使用。
多年来,中心实验室秉承“服务至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工作宗旨,立足科研服务核心,突出教学培训,兼顾科研探索。全体科室人员积极努力,在不断完善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力争进一步把科室构建成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青年科研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和科普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