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刊登我院医师《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王 伦)
8月15日,健康报在第三版医生论坛上刊登了我院硬笔书法比赛――《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的文章,现转载如下: 不久前,北京肿瘤医院针对有些医生病历书写潦草的现象,并结合医院管理年的开展,在青年医生中举办了一次硬笔书法比赛。有意思的是,此次比赛对书写的内容作了特别规定,即要求每位参赛者阅读胡适先生短篇名著《差不多先生传》并书写出读后感。活动组织者的匠心得到了年轻医生的积极呼应,如何在各自工作中杜绝“差不多”一时成为医生们议论的焦点。这里,我们就请该院的一些医生走进我们的论坛,谈谈他们对“差不多先生”的看法,希望能引发我们所有医生的思考.医疗安全拒绝“差不多”作者:陈克能 孙艳 王嘉 苏星 李洁“差不多”——外科工作之大忌 陈克能(外科):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十分憎恨“差不多”的思想,而自己周围的“差不多”先生和女士又是何其多。可以说,“差不多”是一种严重的不良思维模式、不良语言形式与不良行为方式。 我从事的肿瘤外科学仍是当今多数实体瘤的主要和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任何“差不多”的思维、语言与行为都将为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经济乃至生命的损失。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们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术语。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差不多”和“零缺陷” 孙艳(放疗科):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差不多”会戕害我们的职业生命 王嘉(外科): 胡适先生用辛辣的笔法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即:不可用“差不多精神”对待工作和生活!有一件事我始终忘不了:那是我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刚刚接触临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做完一例腹部手术,因手术时间很长,所有参加手术的同志都十分疲劳,大家都盼着手术马上结束后尽快回去休息、喝水。但在最后为患者系腹带时,突然发现同一侧多出了一根布带。其实按我们其他人的意见,马马虎虎把剩下的那根布带随便塞在里面也就可以了。但当时带我们实习的师哥二话不说,亲自把整个腹带打开再重新系好。师哥的态度和动作让我们有些惭愧,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苏星(放疗科):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 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的…… 做事到位要从小抓起 李洁(内科): 60多年前,胡适先生的笔下诞生了“差不多先生”,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人,是所有国人的代表。胡适先生当年或许已预见到了,“差不多先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会长久生存,如今,他的确已是儿孙满堂了。 某医院有位医生,在给一位患“甲状腺癌”的患者开诊断证明时,误写成为“甲状腺瘤”,导致另一位医生给该患者制订了错误的手术方案和相关治疗计划。就是“癌”字和“瘤”字那一点“差不多”,使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这一做人做事的理念,应该从小树立,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