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所动态 >> 院所新闻 > 正文

院所动态

院所新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会举办“新冠•逆行•守望”展览庆祝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发表时间:2020-08-26

    医师节.jpg                   

                              1.jpg

    为庆祝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会特举办“新冠•逆行•守望”展览。展览作品均为我院第十届“力透杯”青年医师硬笔书法比赛的优秀作品,党委书记朱军在展览上为我院医师深情寄语。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疫情,我们选择披甲出征、白衣逆行,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我们也是普通人,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每一天同样的有着柴米油盐。但是,一袭白衣赋予我们高尚的信念与责任,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给予我们光荣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词。

    疫情期间,医与患不止是救治与被救治的关系,更是同心抗疫的战友,在危难之刻,我们相互扶持,每个人都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都是抚慰者和被抚慰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让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奇迹。

    我们作为一家肿瘤专科医院,更是面对着重重困难,如何在上级统一防控部署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具体工作,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为肿瘤患者提供及时满意的诊疗服务,这对我们医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住了这次考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次硬笔书法比赛给青年医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感悟机会,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如何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热情投入到保障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去。

    经历了这一场大考验,我希望大家保持初心,不忘使命。作为一名北肿的医务工作者,要心有阳光,温暖他人,拥有爱与责任,实现“杏林春暖、橘井生香”,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党委书记  朱军)


     

    疫情下的反思

    中西医结合暨老年肿瘤科  薛冬

     

    2.jpg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已近半载,没有一个行业可以独善其身,医疗卫生机构首当其冲;没有一个医院可以置身度外,院感工作缺失的医院尤为明显;没有一个病人不受影响,肿瘤患者更是苦不堪言。自2019年12月武汉开始至全国范围抗疫,再至2020年6月北京疫情反弹,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从焦虑不安、焦头烂额到条分缕析、层次渐清,再到进入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感慨万千,适逢第十届“力透杯”青年医师硬笔书法比赛,借此记录所思所惑所感。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医院的防控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尽管有SARS、MERS,这些不甚久远但一直延绵不断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其实对于非传染病医院而言,从医院建筑到科室设置,从院内动线到医疗流程,都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调整。对于我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而言,没有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发热门诊,所服务的对象又皆为体质较差、治疗需求迫切的肿瘤患者,难度可想而知。如何破局,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自不必言,然而如何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具体工作却是大有学问。出入口的归口管理、患者分时段进入医疗区域、动线再造、减少院区穿行等等,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不会在上级文件中按图索骥,只能是三因制宜,制定北肿防控方案。这需要担当更需要智慧,所以科学抗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医院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防控的措施是开展诊疗服务的保障和前提,但是作为医院,作为医生,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治病救人,为肿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尽管受疫情防控措施、物质保障、医疗支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院门诊、住院、手术各项服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何克服困难为肿瘤患者提供诊疗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回顾半年的工作,国家及各级卫健委对于包括肿瘤患者在内的几类特殊患者人群疫情期间的诊疗服务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关注,传统的来院线下就诊模式受到挑战,我们就要努力开辟线上模式。

    5G时代、信息化建设从来就不应该是口号式的存在,在此特殊时期,探索医院的互联网诊疗模式,从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资质获得,到线上咨询的试水再到线上预约检查、检验的线下实现、线上处方的线下调剂,从复诊患者的随访复查再到初诊患者的分层就诊,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为肿瘤患者持续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恰如大禹治水,以“疏”代“堵”,即寻找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患者出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践行这样的理念,我们更要思考如何才能把命令坚决贯彻,如何落实责任担当,疫情防控需要医院层面的统筹规划,需要职能部处的协调指挥,更需要全院职工的领会贯彻,需要党政工团各级架构的齐心协力,人人都是疫情防控的主体,上下同欲者胜,惟其如此,才能夺取抗疫的胜利,才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践行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落日余晖下,携手待朝阳

    病理科 杨欣

    3.jpg 

    落日余晖下,一位躺在移动病床上微微抬起右手的87岁老人,一位紧靠病床眼睛身体都在应和老人的27岁小伙,他们不是患者和亲属的爷孙关系,而是武汉患者和上海医生的医患关系。相差一甲子,金黄色余晖中一老一小胜似爷孙的和谐画面,传递着温情、信心和希望。

    这是最好的医患关系,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情怀。一次短暂的携手看夕阳,让一个月未见太阳没有亲人陪护、心情抑郁的老人回病房后很快安然睡着。医患不止是救治与被救治的关系,而是同心战疫的战友。救治不止于躯体健康,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相互扶持与抚慰。

    这是最坚定的信念,是万众一心携手抗疫的必胜信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14亿人民一次次共同见证中国速度中国奇迹。4万名建设者几千台设备10天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四面八方数以万计一夜间完成组队奔赴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不计其数纷至沓来的医疗及生活物资;还有24小时坚持值守的社区志愿者以及待在家里用行动支援抗疫的万千平凡大众……。

    这是最真实的希望。落日余晖后,还有满天星河和来日更加灿烂的朝阳。

     

    新冠元年记

    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鄢谢桥

    4.jpg 

    鄙俗有言,庚子多大乱,2020年还真是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开启。抚今追古,咏史处需有老杜: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非常应景,去冬亦是大雪,正欲还家,忽江城鼓促,九衢波急,天地流血,壮士心惊,所幸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有高效的政府,有敢于直面的请缨者,有不再寂寞的济时者,引李贺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我们的鲜血染在这片大地上,纵使黑云压城,纵使霜重鼓寒,而易水不竭,红旗永立,手提玉龙,身为天下先。而这一站一卧,一老一少两个身影,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抗争,传承和敬畏。

    引说苑一段,《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对于新冠者,阿三者,是足以警之。

     

    人间值得,世间美好

    淋巴肿瘤内科 平凌燕

    5.jpg 

    有人说,人间不值得。几千年前的古人便已领悟,与浩瀚无边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的一生既短暂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便是苏轼面对赤壁的滚滚长江水发出的感慨,在小小的新冠病毒面前,人类再一次跌了一个大跟头。

    当然也有人说,人间值得。每个现代人都在享受着已经发明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人类虽然难以免除生老病死的轮回,却也有很多机会在自己的一生中探索与享受世间的美好。这张刘凯医生陪伴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看落日的照片,我便是在一个叫做“人间值得”的专栏里最早看到。

    新冠肺炎几乎改变了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有的人不幸染病,健康和生命面临极大的威胁,医务工作者有的等急奔赴前线,冒着极大的风险救治患者;有的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力图在早日推广有效的疫苗;芸芸众生的生活变得不便,他们处处离不开口罩和健康码,他们被迫与远方的亲朋隔断了来往……

    但有些东西是新冠肺炎无法改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无论是远古的人类,还是现代的我们,一直都没有变过。

    加缪说,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有时仅仅是普普通通的一抹夕阳,也会让人觉得,活着真好。

     

    心之所向,皆因有光

    医学影像科 曹崑

     6.jpg

    终于又站在过街天桥上。刚刚避过猝不及防的一阵骤雨,渐稀的云层上方已开始显露出碧蓝的天,空气里夹杂着微微的茉莉花香和着泥土潮湿的气息。久久的深吸气,不愿离去。若没有那十四天的封闭隔离,似乎总难理解自由的空气是多么奢侈。

    小区大门的突然封锁让所有人惊诧,门口聚集着饭后准备出门遛弯的、凑热闹打听情况的,在获知这是疫情市场周边不得已的防范措施时,没有吵闹,人群逐渐散去,所有人似乎转眼就适应了咫尺之间的宅居生活。这半年来有很多不得已,网络消息里正正负负真真假假,但当真遇到时,每个人都心里清楚,这终究是为了我们自己好。

    搬进小区多年,对邻里之间的关系从未这样在意。隔壁的新邻居有今年要上小学的小女孩,从我家厨房窗口路过总要冲里面做饭的老妈喊一声奶奶好,再里面租住一个美团外卖小哥刚把妻儿接来北京玩耍,楼上的大爷本来计划去医院复诊。抬头只有方寸天,但三两语的闲聊里听不到抱怨,连十岁的女儿也会说,封闭起来是让我们更安全啊!

    站到晚风轻拂,从过街天桥西望,云层尽处,落日余晖映穿晚霞;向东望,天地间,双层的彩虹影影绰绰显现,长安街上车流短暂停驶,正等待三军仪仗队护卫国旗走过。一面五星红旗随风抖展的样子,竟然一直飘扬在心间。

     

     

    杏林春暖驱瘟魔

    核医学科  李囡

    0.jpg

    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扰华夏大地,随着白衣天使们临危受命、披锐执甲、逆向而行、舍身抗疫,随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舍己为国、共克时艰,中国向世界呈交了一份不可复制的成功驱瘟答卷。2020年的庚子,注定是令人难忘、载入史册的。

    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总体战、阻击战期间,总有一些质朴而感人的瞬间,会一直印刻于脑海、熨烫于心尖,让我们感念医者人心、杏林春暖。比如专业敏锐、因公殉职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比如拼渐冻生命、雷厉风行与疫情竞速的张定宇院长,比如白发耄耋但丹心不改、义无反顾投身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比如隔窗亲吻、隔空相拥、互相勉励的抗疫小情侣或老夫妻,尤其是一老一小、一医一患共赏落日余辉的画面,让人性突显、温暖定格、希望无限。

    他们是普通人,是邻家的妻子/丈夫、父母/子女,有着一样的血肉和艰辛;他们不是普通人,一袭白衣赋予他们专业与信念、使命与责任,因此无论是稚气未脱还是满脸皱纹,他们都责无旁贷、一往无前,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不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杏林春暖、橘井生香”,医者人心亘古皆然。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任务如何艰险,“我们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人民的坚盾”。我们不负使命,我们是“医者”。

     

    不忘初心 勇敢逆行

    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 徐凯

     7.jpg

    庚子新春,因为突发新冠疫情肆虐,少了往日的热闹喧嚣,却因为最美逆行者倍感温馨。一张援鄂医生和患者检查途中驻足看日落的照片深深吸引了我。

    “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是一份子,每一个家庭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病毒无情人有情,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体休戚与共,在危机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国全民皆兵,坚决打赢这场战役。十四亿中国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从武汉封城到雷神山、火神山火速竣工,再到一个个方舱医院建立,全民抗疫汇聚起了新时代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全国医务工作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辱使命并肩逆行,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分秒必争全力以赴,舍小家为大家,是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和患者看日落的援鄂医生刘凯就是其中之一。有多久没停下脚步了,只有这片刻的驻足能放松一下;病床上的老者内心一定是平静的,希望能早日康复。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片刻的宁静美好,永恒的坚守希翼,一张有温度有情怀有能量的时间定格,是抗疫逆行者的铮铮铁骨,家国情怀。

    共克时艰挽狂澜,阴霾尽扫俱欢颜。待山河无恙,你我共赏日出日落。

    落日余晖 曙光初照

    妇科 舒桐

     8.jpg

    在与新冠病毒艰难抗争的峥嵘时光里,照片中的人欣赏的是落日余晖,我们感悟到的是照片中人性暖暖的曙光初照,从而备受鼓舞,倍感温暖。

    灰暗的岁月中,一张感人肺腑的照片可以治愈很多人,给道路上疲惫前行的奋战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张照片没有精巧的构图,没有恢弘的场面,确有着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面对病毒的恐慌和不安,民众需要积极阳光的心理引导,正面的人文宣传课可以驱走阴暗,迎来曙光。正如这幅照片中患病的老先生,尽管在病重期间与家人隔离孤立无援,但在被转运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由一位年轻的抗疫医生指引和陪同下,欣赏到了刚刚好的落日余晖。在老人眼中看到的虽是夕阳,心中承载的却是对生的满满的希冀。生命皆向阳而生,无论朝起或夕下,都更加坚定着医患共同战胜新冠的决心。

    感谢捕捉下这个动人瞬间的摄影师,将这幅画面定格成衣服抗疫最美宣传画,鼓舞激励着更多同道中人。

    生命悬崖处,余晖无限好,战地温情输送的人文力量将润物于无声。这幅“落日余晖”用“曙光初照”般的温暖治愈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