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教授荣获首届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教授荣获首届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获奖的还有人民医院郭卫、北大医院吕继成、北京大学工学院程承旗等三位教授。他们的科研成果均已走出了实验室,走到了我们身边,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切实造福于我们的生活。
精准照射,他让癌症治疗不再那么可怕
2023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获奖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教授秉承 “解决临床实际需求”的目标,长期致力于肿瘤放射性诊疗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工作。他的获奖成果为多种肿瘤放射性诊疗药物的研发。
研发之初,杨志教授就瞄准有效推动核医学更好地服务于肿瘤治疗。目前已开发20多种肿瘤诊疗药物,应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其他多种肿瘤。
核医学分子成像技术可从分子、蛋白、基因水平揭示细胞内发生细微、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集功能成像和解剖成像为一体,克服传统诊断方法对疾病诊断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认知的不足,是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重要手段。放射性药物作为核医学发展的灵魂,是核医学成像技术实现肿瘤精准诊疗的基础。
杨志及其团队合影
杨志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医药中的放射性药物领域,他“立足临床,服务临床”,进行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药物的成药性和可商业化,为新型探针的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有效推动核医学逐渐从肿瘤治疗的“幕后”步入“台前”。目前他已开发肿瘤诊疗药物二十余种,实现成果转化4项,合同转让金额近6300万元。将CD20抗体(美罗华)进行99mTc标记,已成功应用于寻找乳腺癌、黑色素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的前哨淋巴结。创新性地开发了集传统18F和68Ga标记探针优势为一体的Al18F-PSMA-BCH,临床试验有效证实了该类探针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该探针已进行临床试验4500余例,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并成功豁免Ⅱ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针对该靶点,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兴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改变探针的结合核心基团,获得了PSMA-P137系列探针,可降低膀胱的放射性摄取,有望用于前列腺癌的精准诊疗。过氧化氢酶标记上β治疗核素177Lu并与海藻酸钠混合得到177Lu-Cat(ALG),可用于实体肿瘤的局部放射性内照射治疗。
99mTc-美罗华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白色箭头:注射点;黑色箭头:参照位点;红色箭头:前哨淋巴结
Al18F-PSMA-BCH PET/CT 为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提供基础
177Lu-Cat(ALG) 用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内照射治疗
转化基地揭牌仪式
来自:2023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