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肿人文】让镜下治疗惠及内蒙古患者
2024年初,吴齐主任跟我透露了医院可能近期需要内镜中心派驻人员到内蒙古医院“开疆拓土”,同时也在提前征求我本人的意见。对于需要长期固定派驻这件事,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不过好在家庭和科室都给了我大力支持。
2024年10月底,我代表北肿内镜中心成为第三批区域医疗中心的固定派驻人员,担任了内蒙古医院内镜中心科室主任一职。
与北肿内镜中心有所不同的是,内蒙古医院内镜中心不但包括内镜诊疗单元还配备了独立的住院病房。这样的设置不但能够开展更多的内镜下诊疗项目,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诊疗安全性。但与总院不同的科室设置,也让我难以直接照搬北肿的流程来进行科室管理。
不过很快,在内蒙古医院领导的关心下,在先行驻派老同事和内蒙古医院新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内镜中心的工作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相继开展了EBUS-TBNA、ERCP、EUS-FNA、支气管镜检查、肠梗阻导管置入、内镜下营养管置入、肠道支架置入等一系列分院急需的内镜诊疗项目,解决了临床的实际问题。
在内蒙古医院除了能碰到跟总院类似的各种良恶性肿瘤病例外,这边时常还能遇到一些疑难复杂的病例。其中有一个病例让我们整个消化肿瘤团队学到了不少。在分院工作来自不同专业的12名同事自发成立了一个“消化肿瘤随时沟通群”,针对所遇到的特殊或者需要多学科会诊的病例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并及时给出最适合的进一步诊疗方案。这一协作模式,不但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也提高了我们的诊疗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协作我们除了为一些疑难复杂肿瘤患者明确了诊断,给予及时治疗,也先后诊断了两例罕见病,包括一例胆囊占位为首发表现的Erdheim-Chester病和一例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表现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我深知推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的并非简单的“输血”,而是要通过这一模式来实现分中心自己后续能够不断的“造血”。来到内蒙古医院后,根据科室情况、人员结构、医院发展需求,个人专业方向,制定了内镜质量考核方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定期文献学习汇报等制度。同时根据科室目前的短板及今后发展目标,先后派出医护人员进修肿瘤相关内镜下操作及配合。
在内蒙分院日常工作中,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内镜下操作/手术病例时。幸好,北肿的吴齐主任和科室同事给予了我强力的支持。吴齐主任和王警医师先后数次前来分院进行教学、查房、手术,让当地患者获得了极大的受益。
作为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一份子,借着国家、地区和医院的大量推动契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两院间医护的通力合作,内蒙古医院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也将进一步惠及呼市当地及周边百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