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沈琳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沈琳 - 媒体关注

肿瘤来袭,我们如何应对

发表时间:2015-09-25

    沈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讲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巨大变革。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化和个体化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趋向。本文将阐述肿瘤的现状、环境与肿瘤,常见肿瘤的诊治和预防,以及肿瘤之于医生群体三方面内容。

    一、 肿瘤来袭的现状、环境与肿瘤

    (一)全球共同面对的严峻形势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2月3日发表了《全球癌症报告2014》,研究显示2012年世界范围内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显著增加。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数为1410万,在未来的20年中,全球每年的新增癌症病例估计会上升至2200万。同年,癌症死亡人数为820万,平均每年13万。2012年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180万例,13%),乳腺癌(170万,11.9%)和结直肠癌(140万,9.7%),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是肺癌(160万,19.4%),肝癌(80万,9.1%)和胃癌(70万,8.8%)。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报告[1],来自40多个国家的250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撰写,对全球180多个国家的28种癌症的总体情况和流行趋势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并造成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新增癌症病例有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病例数高居第一位。在肝、食道、胃和肺癌四种恶性肿瘤中,中国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每10万人中患病率显示,亚洲男性易发生肝癌肺癌,而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上升。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癌症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的激增,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癌症发病率显著增加。非洲、亚洲以及中南美洲等地区癌症发病率占全球比例60%以上,癌症死亡病例占到全球总数的近70%[2]。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上述地区在癌症预防方面滞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落后。

    (二)中国肿瘤发病及死亡状况堪忧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3年报4月14日发布年报。2013年采纳了其中145个数据质量较好的肿瘤登记处数据(2010年的登记数据),覆盖人口1.58亿,占全国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的11.86%。年报显示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恶性肿瘤的发病病例315.7万例。平均每天确诊8474人,每分钟约6人被诊断为癌症。男性187.4万例,发病率为274.69/10万,女性128.3万例,发病率为197.24/10万。中国人一生中罹患肿瘤的累积风险,男性26.15%,女性为16.82%。其中肺癌肝癌、消化道肿瘤和乳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榜前列。发病率方面统计显示,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23.00%),其次是胃癌(15.24%),肝癌(13.57%)。排名前十病种的发病率占比84.14%。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16.97%),其次为肺癌(14.85%),结直肠癌(9.68%)。排名前十病种的发病率占比77.57%。死亡率统计显示,男性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29.50%),其次为肝癌(15.30%),胃癌(13.70%)。排名前十病种的死亡率占比88.33%。女性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23.89%),其次为胃癌(10.39%),结直肠癌(9.79%)。排名前十病种的死亡率占比81.12%。

    (三)北京市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

    来自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2年连续4年癌症是北京市居民死因首要原因,占比26.7%。《2012年北京居民健康白皮书》[3]中发布最新版癌症死亡分布图,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的区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市卫生局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癌症发病率缓慢持续上升。北京市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03.25/10万,比上一年上升0.44%,且男性高于女性。数据显示,2011年男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肺癌发病居第一位,其次是结肠直肠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其中前列腺癌由2010年第6位上升到第5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居第一位,其次是肺癌、结肠直肠癌甲状腺癌及子宫体癌,其中女性甲状腺癌由2010年第5位上升至第4位。2011年北京市城区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5988例,占全市新发病例的7.6%,发病率为329.67/10万;郊区报告12460例,占全市新发病例的32.4%,发病率为259.83/10万。北京市2012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07年北京市肿瘤新发病例的5年生存率,前三位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肺癌(11.78%),乳腺癌(80.98%),结直肠癌(46.16%)。其中乳腺癌5年生存率较高。2012年北京市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和肛门癌列为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1.1%、10.6%和9.7%。在年龄分布上,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55岁以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5岁之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

    (四)影响肿瘤发病的内、外部因素

    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物理学等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肿瘤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生物机体内的正常细胞在众多内因(包括遗传、内分泌失调和营养不良、紧张等)和外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具有过度增殖的能力形成的。现在已知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营养和内分泌失调,细胞免疫缺损和长期过度应激反应如精神紧张和其他不良刺激等。外源性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如空气、土壤和核辐射;环境中微生物感染,如细菌和病毒;还有就是个人生活方式,如嗜烟酒,高盐饮食,进食过烫食物,低膳食纤维饮食,肥胖,食物中存在添加剂和激素等。以下主要讨论环境污染、环境中微生物感染、肥胖等因素的作用。

    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中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及其衍生的化合物导致雾霾天气。2014年2月北京持续笼罩在PM2.5之中,远远高于WHO推荐安全水平。雾霾会造成PM2.5沉积于肺部引发炎症,进而导致恶性疾病,雾霾天气也会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率[4]。由清华大学、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指出[5],在全球范围内,PM2.5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比通常认为的要严重得多,每年在全世界导致320万人过早死亡以及76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2010年中国的室外空气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23.4万人的过早死亡,PM2.5已成为影响中国公众健康的第四大危险因素。我国报道2013年11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最小肺癌患者是8岁的女童。提到肺癌,必然提到吸烟及二手烟与之相关性。1964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阐明吸烟是肺癌的发病原因。1993年美国环境保护局总结:“二手烟”导致不吸烟成人罹患肺癌。我国卫生部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中指出[6],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及致癌物,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之中同样会增加多种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而患病人群中,女性更易受到“二手烟”的危害,有研究表明,被动吸入的环境烟草烟雾增加不吸烟女性的肺癌发病风险。室内空气污染,包括通风不良,家居暴露因素及烹饪油烟的暴露过多使中国女性肺癌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吸烟也与其他多种肿瘤得发生存在相关性。有证据推测吸烟与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吸烟与肝癌,吸烟与乳腺癌等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除空气外,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受到污染的很大威胁。有研究表明,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水源和食品污染最终都会影响到消化系统,一些农药、化肥使用造成食品和蔬菜残留,工厂排污造成水源化学性污染,污染物如砷、铬、铵类,苯丙芘等进入人体,对肝脏损害严重,排毒功能下降,导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等。

    外源性感染因素也会导致某些肿瘤的发生。1999年WHO专家组讨论确定了一些感染与肿瘤的关系。如乙型肝炎病毒和原发性肝癌,人乳头瘤病毒和子宫颈癌、肛门癌,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胃淋巴瘤,EB病毒和淋巴瘤鼻咽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卡波西肉瘤及淋巴瘤,血吸虫和膀胱癌,肝吸虫和混合胆管癌等,这些病因学的分析对癌症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治疗上述感染,就有可能较大幅度的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生率。

    近年来II型糖尿病、肥胖等患者,肿瘤高发现状引发关注。多项研究证实[7] II型糖尿病与一些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性相关联,糖尿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最常见的肿瘤为消化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等,此外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都与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II型糖尿病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免疫监视作用减低、应用降糖药物对于恶性肿瘤的影响等。糖尿病与肿瘤这两种疾病可能共同拥有以下危险因素,如年龄、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缺乏体力活动等。而作为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的肥胖因素现在被充分认识到是许多肿瘤的危险因素[8]。结直肠癌食管癌、绝经后乳腺癌肾癌和子宫内膜癌与体内脂肪堆积之间有明显的关联,特别是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与腹部脂肪堆积有关联[9]。

    (五)女性群体高发肿瘤特点

    针对女性群体,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有三类,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所有乳腺癌中,男性仅占1%。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50万,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万。80%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卵巢癌发病率明显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死亡率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原因可能为缺乏早期筛查手段,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现约70%为晚期。晚期卵巢的5年生存率为30%-40%。

    总结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均较高的四种恶性肿瘤,女性群体患者存在特点如下所述:

    1、肺癌: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预计发病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发病年龄比男性年龄偏小,分期较早,且女性患者腺癌多见。疗效预后好于男性,分子生物学检测EGFR基因突变率高,对EGFR-TKI治疗疗效好。

    2、胃癌:中青年女性多见,弥漫型为主,印戒细胞癌多见,卵巢转移多见,早诊率较低,预后差。

    3、结直肠癌:右半结肠发生率高,粘液腺癌多见,RAS基因突变率较高,药物治疗耐受性差,预后差。

    4、肝癌:肝功能状态较好,发病率低于男性,病因多样。

    综上,分析了近年来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导致肿瘤的病因。

    二、 常见肿瘤的诊治和预防

    (一)WHO的癌症预防建议

    2006年WHO正式将癌症明确定义为可控慢性疾病。2011年WHO指出,40%肿瘤可预防,40%肿瘤可治愈,20%肿瘤可长期带瘤生存。国际抗癌联盟(UICC)发布报告称: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有规律锻炼和接种预防针等对致癌感染的疫苗,约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WHO的报告则具体建议:

    1、成人应当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4.9之间,避免体重增加超过5公斤。

    2、保持正常体力活动,坐着工作的人每日均应有一定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强度较大的活动如空腹步行可能对癌症预防有益。

    3、最好不要饮酒。如果需要应当不超过每日2单位。

    4、中国式咸鱼不能多吃,特别是儿童。腌制食物和盐的摄入量应当适度。

    5、尽量减少食物被黄曲霉素污染。

    6、每日应当进食至少400g水果和蔬菜。

    7、不是素食的人最好限制食用保存的肉食。

    8、不要进食或饮用高温的食品和饮料。

    (二)肿瘤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远离肿瘤。主要措施是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不偏食,改变进食烫食等不良习惯;增加体力活动,保持理想体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等。熟悉发病的危险因素,重视可控制的因素。根除治病因素,防病于未然。例如抗肝炎病毒治疗是预防肝癌的有利措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高危胃癌患者复发风险及胃癌的发病率。在接种生物疫苗方面,有证据显示针对预防HPV16和18的宫颈癌疫苗可降低70%宫颈癌的发病率[10];美国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主张在年轻的成年男女在性活跃之前就接种HPV疫苗;接种乙肝病毒疫苗可预防肝癌

    二级预防——早诊早治。主要措施是针对无症状的人群进行肿瘤普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熟悉常见癌症的预警信号,注意自检;了解常见肿瘤发病的高危人群及如何筛查;重视肿瘤家族史及遗传因素,进行遗传风险评估及遗传咨询。例如乳腺、颈部、皮肤等身体浅表部位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可疑提示乳腺肿瘤、淋巴瘤或某些转移恶性肿瘤,体表黑痣在短期内色泽变化、迅速增大、渗液、溃烂可疑提示黑色素瘤等。

    人群筛查以乳腺癌为例,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既往有乳腺导管癌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既往有胸部放疗史的患者是属于高危人群。筛查手段包括:建议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40岁前),推荐每半年1次;手段包括临床体检、B超、钼靶,还可应用乳腺核磁等。

    针对宫颈癌的二级预防,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及美国癌症学会(ACS)均推荐女性宫颈癌筛查年龄为21岁。筛查方法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涂片)和HPV检测。USPSTF宫颈癌筛查指南指出,年龄21-65岁的女性每隔3年利用细胞学(巴氏涂片)筛查,对于想延长筛查期的30-65岁女性,可每隔5年利用细胞学联合HPV检测进行筛查。

    对于肺癌的二级预防,美国国家肺筛查试验(NLST)表明,与胸部X线筛查相比,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扫描筛查重度吸烟者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风险。美国预防服务专责小组推荐,对于年龄55-80岁的,吸烟超过30包/年,目前仍吸烟或戒烟不足15年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11]。

    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以下几种情况属于高危人群:年龄40-69岁,大便潜血检查阳性,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有癌症病史或肠息肉病史,慢性肠病史。对于高危人群,40岁即开始进行筛查,应该使用光学结肠镜筛查。鼓励患者在选择结直肠筛查时与医生进行讨论,以了解筛查的利弊。结直肠癌筛查,依赖于合适的检测方法和对具有不良筛查结果病人的随访。

    胃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0-69岁,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反复有反酸或烧心症状、慢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部分切除手术后或胃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筛查建议应每3-5年做1次胃镜检查。

    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0-69岁,有5年以上乙肝病毒携带史或乙肝患者、丙肝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患者或多年嗜烟酒者等。筛查建议是每半年进行一次AFP检查,肝脏超声检查。

    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是存在遗传性因素的。针对家族型或遗传因素的预防措施如下所述:1、进行遗传筛查,检测常见的易感基因。2、提供遗传咨询。3、加强监测力度。4、建立患癌风险评估模型。5、可采取预防性手术。对于BRCA1/2基因突变者,行乳腺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是降低这两种癌症患病风险的唯一方法。2013年4月27日安吉丽娜·朱莉接受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由于家族遗传突变的BRCA1基因,因此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几率分别是87%和50%,安吉丽娜·朱莉采取主动,预防性乳腺切除术,使乳腺癌的患病率下降,由术前87%下降至5%左右。怀疑患有息肉病或是林奇综合征可行预防性手术予以干预。

    三级预防——规范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已进入综合治疗时代。根据恶性肿瘤的种类、性质、疾病分期和发展趋势,合理、有计划的将现有几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大幅度的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简单联合。手术治疗模式更趋向于微创技术,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放疗更精确定位,多采用适型放疗技术;内科基于分子分型、基因分型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模式。

    近年来,作用机制新颖,高效低毒的几种抗癌药物进入临床,如吉西他滨、培美曲塞、卡培他滨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药物;根据分子标志物筛选特定的疾病人群,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来抑制肿瘤生长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思路,多种靶向药物的研究开发在肿瘤治疗领域获得成功;肿瘤免疫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以上三方面均提示内科治疗肿瘤水平的提高。

    根据分子标志物筛选特定的疾病人群,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来抑制肿瘤生长已成长为治疗肺癌的新思路。美国肺癌突变协作组(LCMC)自2009年立项,主要分析肺腺癌的分子变异谱特征,有全美14个中心参与,这些中心具备检测10个驱动基因变异的条件,依据患者基因变异状态进行靶向治疗并将其分配至临床药物试验中[12]。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上,Kris首次报道了驱动基因检测的情况,共1007例患者提供了肿瘤组织样本,其中733例样本获得10个基因的检测结果。超过60%的患者发现存在驱动基因,且97%的驱动基因互相排斥,具有排他性。2013年世界肺癌大会上,研究者报道[13]了该研究的分组生存情况,对于发现驱动基因并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的279例患者给予靶向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3.5年,而313例发现驱动基因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2.4年,361例未发现驱动基因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年,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01)。因此,发现驱动基因并接受靶向治疗患者的生存明显优于未接受靶向治疗者。目前已知的肺癌驱动基因如EGFR、KRAS、EML4-ALK等。

    乳腺癌是一种受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同,组织形态多样,分子表型不一,生物学行为各异,依据ER、PR、HER-2和Ki-67可分为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LuminalA,LuminalB (HER-2-,HER-2+), HER-2过表达,基底样型。治疗模式也已经分子分型各有不同。

    随着ToGA试验最终结果的发表,开启了胃癌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新纪元。抗HER-2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HER-2过表达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多项生物标志物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药物治疗疗效(EGFR扩增、NRAS、PTEN突变)或预后(BRAF、PIK3CA)有关,KRAS始终是唯一被大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证实的对结直肠癌治疗有预测价值的标志物。

    手术治疗肿瘤目前更趋向于微创手术和更多关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乳腺癌的手术方式有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等。每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均根据其适应症而进行选择,更多的考虑到女性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从历史上来看,手术是第一种根治肿瘤的方法。对于某些局限性的肿瘤,单用手术方法有时即可治愈。但很多患者单靠手术治疗不能防止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所以现在的肿瘤治疗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例如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患者,局部晚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患者,III期N2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等,都需要联合放疗、手术、化疗及介入等多学科协作。

    落实肿瘤的三级预防工作,可使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下降,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 肿瘤之于医生群体

    (一)医生群体的高风险

    医院是高风险的工作场所之一,医务人员的健康可能因职业暴露而受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为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以及其他职业暴露。

    2013年武汉协和医院3名妇产科女教授体检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怀疑致病原因为医院手术室射线防护措施不足,受射线辐射所致。物理性职业暴露中电离辐射易导致血细胞减少,肿瘤、放射病等疾病的发生;非电离辐射对医务人员的皮肤、眼睛损害较大,长期可导致皮肤癌,眼角膜炎;医疗锐器伤则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抗肿瘤药物,麻醉剂和汞制剂等的危害。这些药品多具有刺激性,毒性,长时间接触容易引起皮肤、呼吸道疾病,自然流产等,严重者可致癌。病原微生物、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职业性感染、AIDS的职业性感染、病毒性肝炎的职业性感染和结核病的职业性感染均属于生物性危险因素。此类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危害极大,特别是感染科医务人员。

    (二)医生群体的防护

    医院单位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应当采取可行的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制定防护细则并保障落实,建立人性化的制度,提供可靠的保障,加快相关人员的工作流转,减少个人单次操作时间,保证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休假,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

    对于医务人员自身而言,警惕职业防护意识的缺失,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学习相关职业暴露知识,从源头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就职于介入科、影像科、放疗科的医务人员加强对于射线防护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于化疗药物配置,输液中的自我防护,预防病毒及细菌的感染,告别侥幸心理。

    除职业暴露风险外,医务人员应该重视其他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忽视自身的症状和体征,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食用快餐,存在外卖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的不安全性,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医患关系紧张,情绪低落,抵抗力下降,医院人口密度大,周边环境污染等。对于医务人员个人,需做定期自检,不要忽视自身状况的改变,熟悉癌症的预警信号,出现症状及时做相应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医院对于医生进行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加强筛查。规律注射生物疫苗,控制与癌症相关的病毒、细菌的传播等。加强自我调节,缓解压力,改善自身体质,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抵抗力,从自身做起,改善周围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统计数据显示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增加,但随着时代发展,肿瘤的个体化诊疗方面有重大进展,通过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指导肿瘤治疗的规范化,提高临床疗效,造福患者。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认识到肿瘤是可防可治的,关爱患者的健康,保护自身安全,加速肿瘤防治发展的进程,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肿瘤事业。

    参考文献

    1. Stewart BW, Wild CP, editors (2014). World Cancer Report 2014. Lyon, Franc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2014, 7(2):16.

    3. 北京新版癌症死亡地图发布。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年7月第20卷第7期:683。

    4. (Barely) living in smog: China and air pollution. The Lancet, Volume 383, Issue 9920, Page 845, 8 March, 2014.

    5. Ynag Gonghuan,Wang Yu, Zeng Yixin,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The Lancet, 2013, 381(9882):1987-2015.

    6. 卫生部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6):59。

    7.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d cancer. The Lancet; 2014, 383:1947.

    8. Naoko Ohtani, Shin Yoshimoto and Eiji Hara. Obesity and Cancer: A Gut Microbial Connection. Cancer Research. 2014;74:1885-1889.

    9.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07)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A]. AICR: Washington, DC.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Cancer.2008.

    10. 宫颈癌疫苗Cervarix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生率。Foreign medical information; 2006,27:15.

    11. Bach PB, Mirkin JN, Oliver TK, et al. Benefits and harms of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2, 307(22):2418-2429.

    12. Kris MG, Johnson BE, Kwiatkowski D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river mutations in tumor specimens from 1,000 patients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 The NCI’s Lung Cancer Mutation Consortium(LCMC). J Clin Oncol 29:477s,2011(suppl; abstrCRA7506).

    13. Johnson BE, Kris MG, Berry LD, et al. A multicenter effort to identify driver mutations and employ targete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s: The Lung Cancer Mutation Consortium (LCMC). J Clin Oncol 31: 490s, 2013(suppl; abstr 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