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介绍>> 支持治疗科>> 媒体报道>> 正文

临床科室

媒体报道

将平静与温情留给“终有一别”

——我在姑息治疗中心的见证与成长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成立2周年”系列叙事征文

三十而立,对于一名男生来说,非常重要。

而对于一位女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她是公司的一名优秀职员,是两名5岁孩子的母亲,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64岁肺癌患者唯一的女儿。

这是我在姑息治疗中心一件真实经历的事,让我学会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住院时的“唠叨”

“我父亲是在2016年1月份体检时发现右肺中叶占位,临床考虑是中心型肺癌”,她盯着我的眼睛认真而又焦虑地说。

“当时我们全家笼罩在恐惧、焦虑和担忧中,真的!那种氛围现在想起我都有些喘不过起来!”

她拿起了厚厚的检查单说:“大夫,您看看!为了明确诊断和尽早治疗,我们在当地医院做了好几个CT、还有支气管镜。”

“等结果是最麻烦的事,1周后我们惴惴不安再次来到医院,报告单上写着‘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未见瘤细胞’”,看到病理报告单上的结果我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但这种幸运并没有持续很久。老人出现了干咳和喘憋,而且逐渐加重,完善PET-CT检查临床仍考虑肺恶性肿瘤、肺内多发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

“我爸的饮食明显变差,体重在2个月内下降20多斤、整个人都快瘦脱相了。”女儿双手在自己的脸上不停地比划着。

她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家属,对于自己爸爸的病情反复阐述,神态、动作有些夸张。在话语间,我感到了她的焦虑不安、乃至恐惧,透露着对爸爸深深的爱和不舍。

“再见”时的平静

很快,患者住进了我们姑息治疗中心。入院后经过全面评估,刘巍主任向患者女儿仔细沟通病情,介绍后续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

刘巍主任真诚地说“我理解您作为儿女的心情,请您放心,我们就在您身边,我们会竭力帮您!”

因为没有确切病理,我们首先安排了组织肺部组织穿刺活检术,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浸润,考虑肺来源”。从发病到明确诊断,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老人的身体状态急转直下,目前只能卧床了。我们综合患者病情,组织多学科会诊,治疗团队和患者女儿一起商讨并制定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改善身心症状。同时,我们也用心去解决患者老伴和女儿的困惑,去给予心灵的抚慰。

但老人病情发展没有留给我们很多的时间,很快出现了嗜睡,我们跟女儿进一步沟通患者预后不佳,要做好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谈到这里,女儿的眼眶已经湿润了,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父亲也会逐渐出现意识不清,不认识我和母亲么?那他还会感到喘憋不适么?我们现在跟他讲话,他能听到么?”

我回答说:“目前老人可以听到咱们讲话,您可以跟他聊一聊他最关心的事情,让他放心,这样老人离开我们的时候也会更从容,不会那么痛苦。”

“我父亲、母亲结婚后,从来没有吵过架,由于我母亲腰不好,大部分家务都是我父亲做,母亲是最近刚学会使用微波炉和洗衣机的。”女儿哽噎说到。

听到这些,眼泪也在我的眼眶打转。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我看到医务人员的努力,现在已经可以接受这个事实,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患者的老伴第一次谈到关于死亡的话题。阿姨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谢谢您,谢谢刘主任和你们的团队,能在你们的照顾下度过人生最后一程,真心感到幸福。”

女儿缓慢走出房间,拨通了电话,接听电话的是她的爱人,“老公,两个宝宝在家做什么呢?咱们一起视频一下。”可以听得到,两个小男孩在不停地叫着“妈妈”。

“你们没有来医院,两天没有见姥爷了吧,想姥爷吗?”

“想!”,两个小男孩用稚气和天真的语气异口同声地答到。

“那你们跟姥爷视频,跟姥爷问好,姥爷可能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你们跟姥爷说‘再见’。”此时,女儿已经泪如雨下。

看到手机里自己万分疼爱的外孙,老人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也许这就是“回光返照”吧。

“再见”二字如此轻描淡写,却在此刻余味无穷。

在看完外孙后,老人很快就出现了意识不清,随即进入昏迷状态,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不久后老人便离开了我们。女儿坐在老人身边,强忍着泪水说:“有我们在,您放心,我会把母亲照顾好。”此时,老人脸上更多的是安详。

我知道,一个人的离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让人悲伤,但同时也是一次爱的体验,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子女对父母的爱……

在姑息治疗中心,我们经历了很多“离别”,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着。

在这里,我们从一名医学生过渡为一名青年医生。

在这里,我们从一个女孩成为了一名妈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终点的“感动与风景”。

在这里,我们更看到了“医者的大爱”。

在这里,我们与姑息治疗中心共成长!

转自:壹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