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创建于1996年,是一个独立的、有鲜明特色的临床科室。目前介入病房有34张床位,医师13人,其中正高职称医生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住院医师3人,在读研究生4人。科室配备了GE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统(4100IQ),具有大视野DSA功能、三维血管成像和CBCT成像功能,三维血管容积成像使经血管的肿瘤介入治疗准确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同时完成的CT断层重建使经皮穿刺介入治疗功能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安装配置国际最先进Siemens
Miyabi
Angio-CT系统,该系统具有滑动64层螺旋CT功能和大平板数字化减影功能,并实现CT和DSA的真正融合,是现代影像学引导介入治疗的典范,推动该科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介入治疗科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临床科研课题,是国家“九五”攻关、北京市“十五”介入医学攻关承担单位、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推广单位。前任主任杨仁杰教授是国内著名介入医学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卫生部中央保健局专家。
现任主任朱旭,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委员,及多家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擅长影像引导下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区域动脉化疗及靶向治疗,肿瘤合并症的介入治疗等技术。主持并开展3-D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影像引导下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新技术,开展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区域动脉化疗及靶向治疗,此方法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发基金自主创新项目、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要参加单位;主持多项国内外多中心科研课题以及CGOS
基金项目、研究者发起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等科研课题。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参编论著3部。
介入医学是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进行的一种微创性血管及非血管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学科。
近年介入科开展的新技术:
影像引导下实体肿瘤的肿瘤微波消融术
影像引导下实体肿瘤的肿瘤冷冻消融术
影像引导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
3-D CT引导下脊柱骨转移瘤的经皮椎体成形术
影像引导下实体肿瘤的经皮粒子植入治疗
此外,采用持续灌注化疗方法,在肝动脉或门静脉留管(埋泵)进行靶向区域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在肝癌及肝转移癌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方法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局部化疗,其优点是将3~5F(直径1~1.6mm)的导管送至最靠近肿瘤部位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或持续动脉灌注化疗药,使肿瘤部位的化疗药的浓度大大高于静脉化疗,而全身其它部位的肿瘤化疗药的浓度明显低于静脉化疗,能降低全身化疗毒性,提高疗效。同时,可栓塞其供血动脉,使之缺血坏死。
目前介入治疗科已开展了肝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胸膜间皮瘤、恶性黑色素瘤、局限期的恶性淋巴瘤、骨肉瘤、各种对化疗敏感的转移瘤等肿瘤的动脉化疗和/或栓塞。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也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转移率。已开展经导管TAE、TACE、BOAI、肿瘤消融治疗等技术。
血管及管腔脏器内支架成形术
肺癌或纵膈肿瘤等所致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下腔静脉狭窄之布—加氏综合症。
晚期食道癌所致吞咽困难;
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所致梗阻性黄疸;
原发或继发气道狭窄或阻塞;
经皮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TIPSS是一种非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变所致之胃、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新方法,介入治疗科已经于15年前开展了这项技术。
出血的栓塞治疗:如外伤性出血、呕血、咳血、肝癌破裂出血等。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脾栓治疗可以解决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医生团队
医护团队
介入治疗科病房
正在安装的Siemens Miyabi Angio-CT系统
介入治疗术中
科室介入技术宣教
科室介入须知宣教
承办世界肿瘤介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