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苏向前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苏向前 - 媒体关注

名医人文观·苏向前 | 为什么患者听不懂医生说的话?

发表时间:2019-04-15
作者:戴志悦 来源:医生医事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01.jpg

    (牛宏超/摄)

    文/戴志悦

    多年跟访各种医生出门诊,我确定了一件事:我肯定是做不了医生的。因为当你一遍一遍重复,并写在病历本上,对方还是听不懂看不见记不住时,你的信心和耐心会遭受重创。

    有一次,我把这个感悟发到朋友圈,许多医疗圈外的朋友说:听不懂是因为医生讲的太专业。

    曾经我也这么以为。在一家健康生活类的报社工作时,编辑记者被要求“做好翻译”,把生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出来,让普通读者看懂,甚至还“好为人师”地教医生如何做科普,如何用大白话来讲述医学知识。

    当我这几年经常旁听医生与各种患者的交流时,我才知道我以前的认知是片面的。医生反复强调的真的不是外星语般的医学专业术语,他们实际上也并不会去和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探讨技术范畴的内容,尤其门诊这么珍贵的时间里。但是我看到的,大部分情景并不是你来我往的交流,虽然患者紧紧盯着医生的脸,嘴里一直“好、好”地应承着,但从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是游离状态,就像小时候上课走神一样,医生说的话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有时候看到医生无奈的眼神,我会忍不住乐(似乎不太厚道)。

    要知道什么叫“不在一个频道上聊天”,我摘录了跟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苏向前教授门诊时的几个片断,他是著名的胃肠肿瘤微创外科专家。【相关文章:遇见·肿瘤名医 | 苏向前:疾病能不能治愈,取决于病】门诊结束后,我与苏向前教授对门诊的这个现象进行了探讨。

    我们每一个人也许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听不懂,真的是医生说的话太专业吗?

    门诊里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受教育程度高、但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焦虑里油盐不进的的知识分子、年轻人;有受教育程度不高、老实巴交得让人心疼的农民患者;也有无论反应还是接受能力都已减退到低水平的老年患者。

    我跟访不同的医生,经常听到了同一句话都是“希望你能听懂我说的话”,患者听不懂医生说的话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状况,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当大家在做患者教育的时候,究竟应该“教育”什么,是让患者自学成材如何成为医生给自己判断病情?还是让患者学会如何当患者?

    苏向前教授说:“对待疾病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想,也许无论是患者教育,还是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06.jpg

    片断1: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看病的时候怎么就不思考呢?

    患 者:我们是山里的,只能找一个比较空闲的时间来看一下病。

    苏向前:那更要把看病的时间安排好,尤其不能乱看,得看对了。

    患 者:我也不知道到哪儿去看。

    苏向前:那你就得思考呀。比如说你今天来到北京了,中午去哪吃饭?

    患 者:随便找一个地方。

    苏向前:怎么叫随便?去中南海吃吗?

    患 者:不去。

    苏向前:为什么?

    患 者:我没那个能力。

    苏向前:就是啊,说明你是思考过的:我不能选择去中南海吃饭,因为警卫不让进去。那你会不会蹲在马路边儿吃?

    患 者:也不可能。

    苏向前:所以,吃饭肯定要选择一个餐馆。我就是想说,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看病的时候怎么就不思考呢?你看病的时候总得想想,是什么病?是肿瘤,至少得去看肿瘤的医院吧?

    患 者:对。

    苏向前:这不就是思考吗?你一来就说自己什么都不懂,买汽车你会去看车去了解去比较,坐飞机你也会选择航空公司航班,为什么一来看病,就什么都不懂,这样对吗?

    患 者:对。

    苏向前:……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09.jpg

    (苏向前教授前往手术室。牛宏超/摄)

    片断2: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可为什么病没好?

    儿子带着父亲来看病,患者是山东淄博人,75岁。10年前食管癌手术,最近发现吃不下饭,胃镜检查确诊胃癌,威海的医生说无法手术了,因此前来北京求医。

    苏向前:你再做手术的话,就要把胃和食道全部切掉,用结肠代替胃和食道,这个手术比较复杂,你这么大年纪了,我不建议开刀。如果不开刀,接下来可以选择化疗。

    患者儿子:您这儿比较权威一些。

    苏向前:这和权不权威无关,虽然并不是说70多岁就一定不能做这个手术,但你们必须做好准备,就像你花100块钱买股票,赔了赚了都无所谓,但如果把房子卖了100万买股票,你想的就是只能赢。

    医生对于任何病都是有方案的,任何治疗方案都要病人承受相应的风险。医学的目的是治病,但有些病一点办法都没有,有一些可能还有办法,有时候也取决于是你的决心和态度,比如买股票,如果你只想赚不能赔,那就别买了。

    听懂我说的意思吗?我给你说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医生有可行的手术方案,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怎么面对风险。

    患者儿子:最大风险在哪?

    苏向前:伤口不愈合,感染,最后病好不了。我知道你是抱着治好病的目的来的,但到最后可能没达到原来预期,这就是风险。

    患者儿子:我最大的目的是想把我父亲的病治好。

    苏向前:这个目的我们是一致的,但前提是你要有知晓这些治疗选择和相应风险,就如买股票,入市也是有风险,要摆好心态。

    患者儿子:如果不手术就只能做化疗了?

    苏向前:最好的办法是手术,如果不手术就是做化疗,你们决定。

    患者儿子:手术成功的百分比有多少?

    苏向前:这种手术不是火箭发射,火箭发射有失败上不了天的可能性,而这种手术是100%成功,因为它不属于实验性的,但是100%成功的手术不等于病能治好。所以说你担心的全是医生的事,这些恰恰是不需要你担心的,你要去思考的是伤口万一不能愈合,病治不好,这样的结果你们能不能接受。

    还有,如果伤口长不上,最后病没好,你觉得这个手术成功吗?通常我们说“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最后的评价标准是看能不能抓到老鼠,同样道理,很多人认为能不能治好病,完全取决于手术。而我要告诉你的是,病能不能好,取决于病。大夫说手术很成功,可在你看来,手术成功了但病没好?这是两回事,听懂了吗?

    你不需要和医生探讨科学上的问题,你只需要思考要怎么决策,如果认为如果只想手术不愿承担手术可能的风险的话,还是不要手术,选择化疗。

    患者儿子:它和赚钱赔钱不是一个概念,钱赔了可以再赚,但我不愿意用我父亲去赌。

    苏向前:谁也不会拿自己的亲人去赌,做手术的目的就是希望老人能够延长寿命,减轻痛苦。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冒风险最终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有可能达到,有可能达不到,这一点你要了解。

    患者儿子:我明白了。

    苏向前:你必须要想清楚,并不是你拿着老父亲去赌博,但面对的风险和结果摆在这里了,不做永远不会达到最好,做了有可能达到,也有可能达不到。

    患者儿子:明白了。大夫,手术得花多少钱?

    苏向前:大夫天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把病治好,我希望你花尽可能少的钱把病治了,还是先考虑病情,我建议你回去化疗,好吗?

    患者儿子:好。回去化疗,非常感谢。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12.jpg

    (苏向前教授办公室的一角。摄/牛宏超)

    片断3:能不能切干净,取决于你的病,而不取决于医生的刀快不快

    一位山西患者,胃癌,做了两个疗程化疗后,来找苏向前教授看看有没有手术根治的机会。苏向前分析完病情后,认为从CT结果上看,化疗有效果,肿瘤明显缩小了。

    苏向前:现在是可以考虑能否把肿瘤切干净,我觉得可以争取一下。胃癌要想治愈,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办法是手术,但你的情况,肿瘤包裹着血管很难切干净,所以从一开始医生就不建议手术。现在经过两个疗程的化疗,肿瘤缩小了一些,从治疗原则上讲,可以尝试手术。

    尝试的意思就是,别放弃这个机会,但并不是说百分之百就能做成,也可能在手术台上打开后看了才知道切不干净,只能再缝上。所以你们要考虑清楚,化疗本身也花了不少钱,身体也受了不少罪,打完化疗后伤口愈合能力差,手术风险很大,最后还有可能打开以后发现做不了,白白挨了一刀。

    我们都希望能通过化疗后能争取到手术治愈的机会,但在追求治愈的路上是有风险的。目前从CT片子上看肿瘤是变小了,但能不能切干净,要打开看了才能给你准确的答案。

    患者:我还是希望能手术就手术,想先在北京做化疗。

    苏向前:建议还是回你们当地做化疗,可以把我的意见带回去,问问当地的外科医生能不能给你做这个手术。

    患者:能在您这儿做吗?

    苏向前:在这儿做的话,我觉得你花那么多钱,万一打开了又做不了,代价太大。

    患者:我们就是觉得这里的医生好。

    苏向前:能不能切干净,取决于你的病,而不取决于医生的刀快不快,明白了吗?

    患者:明白了。

    苏向前:回去和家人好好商量吧,从我的经验上来看应该手术,但手术有风险,还要考虑你的经济承受情况和风险承受力。所以我建议你回到当地去做,这样你至少钱少花点,代价小一点。

    患者:我想做手术。

    苏向前:不要光想着“做了手术病就好了”,医生也希望这样,但病是不是适合手术,手术之后病就一定好,取决于病情。

    患者:要去争取。

    苏向前:你们家人要商量好,医生只能给你把道理说清楚。

    患者:我们能在这儿住院吗?

    苏向前:从你现在这种认识程度看,我觉得你还没听懂我说的意思。

    患者:我懂,我就是想在这儿住院。

    苏向前:想在这住院是为了治好病,在当地也能治好的话,何必花那么多钱在京治病。

    患者:您的技术高。

    苏向前:技术高不高是一回事,前提是你得明白我说的这些话。

    患者:能听懂,我们一心一意想在这儿住院。

    苏向前:什么叫“一心一意”?如果手术打开以后又缝上了,你能接受吗?

    患者:能接受。

    苏向前:如果缝上后,因为你的身体原因,伤口长不起来,你能接受吗?

    患者:能长。

    苏向前:你怎么肯定就能长啊?先回去养养身体,家人也再商量商量,慎重做决定。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14.jpg

    (苏向前教授在手术中。牛宏超/摄)

    片断4:为什么来看病最重要的化验单却不带来?患者:我们不懂

    患者自诉一年前做了直肠癌手术,这次来看病时只带了一张刚刚拍的CT片,其他包括病历、手术记录、病理结果等等都没有。

    苏向前:为什么来看病却不把最重要的病理结果带来?

    患者:我们不懂这个。

    苏向前(哭笑不得):不懂这个?为什么会坐到我面前来呢,你坐到这儿是来做什么?

    患者:看病。

    苏向前:你如果去找工作,面试是不是要带上简历?没有简历,老板怎么知道你什么来历有什么本事?大夫水平再高,不知道你得的肿瘤过去是什么情况,怎么帮你分析现在是怎么情况呢?看病不看过去怎么能知道未来怎么办呢?

    患者:我不知道,前几天拍了片子。

    苏向前:前几天拍的片子也是现在,我问的是过去。

    患者:我去找过我以前手术的医生,医生说没有转移,我又找了当地另一家**医院(另注:某公立三甲医院),说转移了,给我做了生物疗法,好了一段时间。

    苏向前:“好了一段时间”的证据是什么?

    患者:拍了片子,说淋巴结小了。

    苏向前:只有这个片子,有没有抽血化验单?

    患者:没有。

    苏向前:那你今天找我的目的是什么?

    患者:我想知道是否有转移,如果有转移怎么去治疗?

    苏向前:我问你一个问题,手术做完一年多以后,医生告诉你转移,已经做了生物治疗和化疗,当时你认可他的判断认为有转移吗?

    患者:我们当地**医院说是转移,我不太清楚。

    苏向前: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接受治疗转移?

    患者:我害怕。

    苏向前:因为害怕就接受治疗?治疗完后,又回过头来问是不是转移?你今天问我的这些问题,在你接受转移治疗之前,你是否问过你的医生究竟是不是转移?他判断是转移的证据,你认可吗?

    患者:我不太知道。

    苏向前:你不知道是正常的,毕竟你不是医生。但是,你已经在治疗转移的路上走了这么远了,再回过头来问我是不是转移,治疗该不该做,你觉得这样有意义吗?我觉得你应该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问清楚。

    患者:明白了。

    苏向前:我没看到你的整个治疗过程的资料,也不知道你做过什么检查,但从目前你描述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是转移。接下来不要再这儿治治那儿问问,没有意义,我也不认为所谓的生物治疗对你有效,你接下来要规范系统地化疗。

    另外,下次如果还来北京,一定要把你的病历资料带全了,你不能总以“我不懂”为理由。就像一个人虽然成绩不好,但也知道考试前要带好笔、橡皮、尺子一样,找医生看病之前就带齐需要的资料,我给你看病就要对你的资料进行分析。

    患者:那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苏向前:我的建议就是,你现在要找到一个自始至终替你分析病情的肿瘤内科大夫继续治疗。

    患者:在咱们医院治行不行?

    苏向前:当然可以。但你能长时间住在北京治疗吗?肿瘤治疗是长期的,不是一次两次。所以,我建议你还是回你们当地,找一位能治这个病的肿瘤内科医生,把整个治疗过程全交给他,他会按部就班地给你治疗。另外,你以前做的生物治疗这类东西,我们医院从来不做。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38.jpg

    微信图片_20200922121520.jpg

    戴志悦:我发现,您的门诊常常是在教患者怎么看病,怎么理解疾病。

    苏向前:是的,对待疾病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真正的医学问题反而是简单的,毕竟不是做买卖可以讨价还价,我尽量避免不和患者探讨医学问题,而是告诉他他应该知道的,帮他明确一些概念,引导他去思考做决定。

    比如“一定要治好”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是患者一个人在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分担疾病本身的痛苦,医生是帮助者,至于能帮到什么程度,因人因病而异。

    医疗不像买东西,后者花相应的钱基本就能买到等值的商品,砸一百万买辆车,不管你是不是“败家子”,毕竟车在那儿了,大不了80万转手,也就损失20万。但是如果砸一百万看病,希望能把病治好,可是最后病没治好人没了,一百万也没了。医疗常常是患者花了钱却并不能实现预期的那个目标,所以沟通、交流很重要。

    如果不把患者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里来,医生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医学是靠结果来回答问题的,而很多结果又不是医生决定的。如果你完全靠结果导向来回答病人,你会承受很多的事情。

    另一方面,看病也需要把握机会,很多机会往往是从患者自己手边丢失的,也就是说有很多病人本来是有机会的,可是患者自己的价值观和疾病观,决定了他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因为在医患矛盾激化的大环境下,互相失信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医生会选择自保而不愿意去冒风险。

    戴志悦:您门诊一般解决病人的几类问题?

    苏向前:我个人觉得疾病问题当然是首要问题,患者生病了才会来门诊看医生,但门诊中遇到的,疾病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还需要让他如何认识到什么是病、什么是病人、如何看病,很复杂但很重要。

    戴志悦:有一个患者,昨天我在**教授(注:同院另一位著名专家)的门诊看见过他,今天又来您这了,不知回头他又会转到你们医院哪位专家面前去。

    苏向前:对待这种病人一定要慎重。很多医学问题反应的是社会问题,医生千万别把自己想的太强大,以为自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患者谈的都已经超出了医学问题。可是你作为医生,如果只把它简单理解为是一个医学问题,大包大揽去帮患者解决,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因为很多问题你解决不了。

    戴志悦:很多患者来看病时思维比较混乱,甚至不知道自己来找医生解决什么问题。当您问需要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时,他们一脸茫然地说“我是来看病的”。

    苏向前:这种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和治疗范畴的问题了,我认为,有些人可能不光是看病时思维混乱,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医生说了半天,患者还是很难听懂,他来找医生看病就是奔着“治好病“来的,无论你怎么解释,他都是一句话“我就想治好病”。

    这个愿望我能理解,可是“治好病”,这太难了,病能不能治好,取决于病,很多病没办法治愈。但是,虽然治不好,总还是要尽可能去想办法,减缓疾病的进程,或者让剩下的时光能生活得好一些,当然有些人也是可能“治愈”。要达到统一认识,这需要医生和患者有多沟通,要把这些意思表达清楚,如果说不清楚,患者回去很容易走弯路。

    戴志悦:很多人说“来看病”,其实背后默认的目的就是“治好病”,但医生知道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尤其是你们面对的肿瘤,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认知上,医患双方是有偏差的。

    苏向前:很多患者抱着“来医院就能治好病”的信念来的,医生也是抱着“给患者解决问题”的目的工作,所以医患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同,导致看问题维度、角度的不一样。

    但是一方面门诊时间很仓促,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的接受能力的确有很大问题,常常医生讲了半天,他脑子里想的依然是:能不能治好,要花多少钱能治好。很多人往往把医疗和金钱直接对应,就像买东西一样等价交换。

    如果大夫没有把双方对治疗结果的认知调整到同一个频率,而是盲目地把“治好病”这个问题承接下来,后续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门诊一定要初步地判断,哪些病人你能够帮助他,哪些病人你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如果沟通不清楚,你盲目地去给他做治疗是危险的。

    医学就是这样,有很多病人,通过你的努力,有效性是有限的,这是科学的范畴。但是为了“有限”的结果,病人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包括金钱、身体痛苦,这个代价他是否能承受?这些是医生必须考虑的。以前我们在这些方面考虑得不周全,一门心思想的是病怎么治,因此产生了很多矛盾。

    戴志悦:可能现在的疾病教育有些误导了,总想把病人教育成医生,而不是教育成如何成为合格的病人。同时还可能过于宣传医疗里的“成功”、“奇迹”,以至于很多患者忘了局限才是医疗的常态,总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奇迹”。

    苏向前:是的,现在过多的患者教育是限于知识层面的东西,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引导人正确地树立价值观、生命观、疾病观、生死观。

    戴志悦:就像您刚才跟病人说的,买房子不需要去学造房子,买汽车不需要去学造汽车。

    苏向前:是的,很多患者看病,要么就是“当医生”自己给自己看,要么就是说“我不懂”来应对一切。其实病人不需要成为医生,只需要学会找到一个自己信任的医生就行。现在总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就是因为太盲目,有病乱求医,无论从过去、现在都存在这个现象。

    戴志悦:要想找到自己信任的医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做的决定就不要后悔,但是,当“久病成医”后,“不后悔”可能会很难。

    苏向前:久病成医可以理解,因为经验主义嘛,病在他身上,自始至终都是他自己面对和接受所有的治疗、康复等,他自然成为对这个病有一定经验的人了。但是乱求医就是心态的问题,国人有普遍性,扎堆儿、从众。所以当对一件事情盲目地相信或盲目地不信任时,就会对别人说的话选择性接受,最后哪个人说的最符合自己的心意,就选这个。

    戴志悦:每个人都只能听得进自己愿意听的话,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刚才门诊里有一个患者,一直说以前的大夫怎么说,其实是在找您验证以前的大夫,然后可能又会在下一个大夫那里来验证您。

    苏向前:所以门诊是挺锻炼人的,年轻大夫特别要在出门诊的时候,注意锻炼沟通技巧和能力,要做到和不同类型的病人都能够交流,既不顺着病人思路漫无边际,又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他,同时还要去影响他,让他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在门诊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个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医生需要在患者面前既要有专业权威性,不模棱两可,但又不能过于武断,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份内的事做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