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苏向前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苏向前 - 媒体关注

2019肿瘤周 | 北大肿瘤苏向前院长门诊札记

发表时间:2019-04-09
来源:搜狐健康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753.jpg

    【搜狐健康】2019年3月14日上午,搜狐健康记者跟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苏向前教授出门诊。

    ○文 / 干玎竹 图 / 宋诗聪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国内肿瘤专科医院率先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开展消化道肿瘤根治手术,并组建了全国肿瘤专科医院第一个胃肠肿瘤微创外科。对待患者,他是一个温暖而认真负责的医生,他的患者说,“找他看病,感觉心里倍儿踏实”。

    8:32AM 你得癌不告诉女儿,将来她会遗憾的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753.jpg

    一位中年女性被老公搀扶着走入诊室,她的脸色发黄,穿得格外严实,“苏大夫,我从昨天开始发烧了,体温一直挺高的,下不去。”

    “让我看看你的造口情况。”苏向前也是一脸凝重。

    苏向前在详细查体后,解释道,“我起初担心是造口炎症引起发烧,现在看是肿瘤引起的。你需要强营养支持,给身体增加抵抗力。”

    “那我还能继续化疗吗,是不是化疗药的问题?”患者非常紧张。

    “我们目前需要先把炎症和发烧控制,化疗先等一等。具体用什么药,医生会替你操心,不需要你到处打听。退烧也有过程。不能太着急。你现在有造口,补充营养注意少食多餐。如果有问题,随时可以联系我的助手刘大夫。我们大家都很关心你,但这个病好起来也要有耐心。”说到这儿,苏向前顿了顿,“你有孩子吗,多大了?”

    “我家是闺女,刚上大学,大二。”患者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上的什么大学呀?”苏向前继续问。

    “一个军事院校。”

    “哟,挺好的。学什么专业呀?”

    “学的军事外交,我闺女英语很好,长得也漂亮。”患者哽咽着说。

    “孩子知道你得病了吗?”

    “不知道,想着治好了再告诉她。”患者泣不成声,她可能比谁都明白,疾病不仅会改变生活,甚至会改变人生。

    苏向前想了想,柔声说,“你得了病要告诉闺女,要不然将来她会遗憾。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身体受不了的时候要休息。我建议,告诉你女儿,让她来陪陪你。”

    “不行的。孩子只有一两天假期。”

    “现在中国家长多不容易。”苏向前轻叹一声,继续劝导,“但我们也不能剥夺做儿女的权利。妈妈有病的时候,女儿有陪伴的权利。父亲要冷静想一想,怎么处理合适。坚强起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的助手。”

    等患者走出诊室后,苏先前告诉记者,“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就是与患者沟通理解的过程。”他认为,心理治疗在癌症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个医生在面对癌症患者时,如果只对其身体机能进行救治却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呵护,其很可能因为悲观而使康复之日遥遥无期。所以,他一直在以一个医学专家的身份为患者疏导、劝慰,为患者寻求社会支持,不管如何,他想做得更多。

    9:21AM 你的脸色比我还好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755.jpg

    这间诊室里也会有胜利的喜悦。

    推门而入的大叔非常壮实,一看到苏向前就开始乐。

    “复查来啦,又一年了?真快!”苏向前见到这位患者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先打起了招呼。他转头对记者说,“这是我的老病人,你看,脸色比我还好!”

    “苏大夫,我做完手术都7年了,感觉越来越好。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你能不能帮我把造口还回去?”大叔乐呵呵地说,“不然这个造瘘口周围皮肤老是痒痒的。”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758.jpg

    作为一名医者,如何体谅患者求医的迫切心情,同时又能冷静客观地让患者了解现在医学的局限,确实是个挑战。苏向前深知,肿瘤患者从诊断、接受手术治疗,到接受永远要带着造瘘口生存的现况,需要不断地和自己进行心理斗争和重建的过程。这就需要医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用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和身体不便。

    苏向前掏出了一个电子手写板,一边画一边解释,“直肠能排便,要有三个因素:第一,要有足够的长度储存。第二,肠管上要有神经完成排便反射。第三,要有括约肌控制。你现在唯一留下只有第三,肠管和神经被癌细胞抢走了。”

    “有病,首先要面对。你这七年控制得这么平稳,我认为得益于你心态调整好,没有被‘改道’纠缠。造瘘口皮肤上的不舒服,可以通过改进护理方法来改善。”

    患者听明白了,认同地点了点头。

    苏向前又嘱咐:“造口的皮肤护理,就像给小孩换尿布一样。”

    10:11AM 身体没有不舒服时,还是要继续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800.jpg

    这位中年女性是来复查的。

    “你现在还工作吗?”苏向前身体前倾,侧头问她。

    患者摇摇头。

    “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时候,还是继续工作比较好。”苏向前耐心地说。

    多年医治癌症病人的经历,让苏向前深刻认同一个观点: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虽然每一位患者都有癌魔来袭时体力不支的时刻,想象中的未来和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轰然崩塌。但是,当治疗告一段落,身体开始与癌症和平相处时,让患者重新工作,重新被社会需要,才是最好的安排。

    10:28AM 别用不确定的事情来折腾老人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802.jpg

    “老人家,你多大了?”

    “83岁了。”家属怕老爷子回答太慢,替他回答。

    “你们不说,让老爷子告诉我。老爷子,你哪儿不舒服?”

    “我…我最近尿不太出来。”

    “哦,那我明白了。请您到外面休息一下,我和你的家人商量一下,想想办法。”苏向前耐心地说。

    “老爷子现在有尿路不通畅的问题,可能与他原来的肿瘤有关,也可能没有关系。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保护肾功能。我建议放置输尿管支架,保证有尿就可以排出来,不影响生活质量。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我觉得暂时不用处理肿物。因为目前没有诊断依据,不能用不确定的事情,来折腾老人。”

    老人的子女点头同意,“能挂到您的号,见到您一面,我们就特别放心。”

    11:03AM 独自一人来看病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804.jpg

    一位高高瘦瘦的男子独自走进诊室,把病历袋往地上一放,发出沉闷的声响,开口第一句就是,“苏大夫,我想知道,这病还能活多久?”

    他的袋子里,是横着竖着卷着的一沓病历,中间夹着一个大容积水壶。这些行李陪着他,到处奔波求医。等化验、看结果,一晃就是一天。

    苏向前看了他所有的病历和化验,查了体,又细细地听取了他的主诉。最后,苏向前先问了一个不相关的问题,“你是内蒙古哪儿人呀?”

    “我是巴彦淖尔的。”

    “你这个病发现得很及时,可以治,要做手术,效果挺好。你们巴彦淖尔市医院的王医生是我的学生,他的技术很好,我觉得你可以去找他。当然,如果你想在北京手术,也可以安排。”苏向前不易察觉地体贴,就像他惯用的一把手术刀,轻易戳穿了患者的顾虑,又利落地抚慰了他的不安。

    “苏大夫,我家真的没人手。要是能在当地治,当然是最好的……”汉子的声音有些发颤。

    “王医生现在已经是你们市医院的副院长啦,他没问题。”苏向前拍了拍患者的肩膀。

    “谢谢苏大夫!谢谢谢谢!”

    11:30AM 医道的传承

    微信图片_20200922120806.jpg

    苏向前背后的蓝色窗帘后面,是一张窄窄的治疗床。苏向前有时需要让患者躺平查体。这个时候,他总是会放低声音。

    “隔壁那个诊室,是我的老师黄信孚在出诊。”苏向前解释,带着一丝顽皮的笑意,“我的老师已经86岁啦,我可不敢吵到他。”

    在人类与肿瘤的战争中,北大肿瘤医院始终处在硝烟弥漫的第一线。跟随苏向前副院长出诊采访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留给记者的感动和思考却很多很多。正如在《呼吸化为空气》书中,保罗医生写道,“面对癌症,医生不只是需要妙手回春或延缓死亡,更需要在患者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予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就像苏向前副院长一直所践行的那样,成为名医,除了学识渊博、技术精湛之外,更需要一种慈悲的大爱——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让家庭重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