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张晓东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张晓东 - 媒体关注

化疗:癌症患者的希望与纠结-转自《身体地理》

发表时间:2015-09-16

    作者:张建国

    化疗药物,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世外狂人——武功奇高性情乖僻,黑白两道皆不买账,既杀灭肿瘤细胞,也攻击正常细胞。因此,长久以来,各种毒副作用成为癌症化疗患者挥之不去的梦靥。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逐渐减轻,各种预防和治疗毒副作用的辅助药物也应运而生,因此,化疗已经比过去“舒服”了许多。与此同时,靶向治疗异军突起,很多人希望,这种不会伤及无辜的“精确制导武器”能够取代化疗。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的化疗不像当初那么痛苦了”

    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把她脸上的笑容映照得更加灿烂。

    6月24日上午,《身体地理》记者见到了已经与癌症战斗了13年的闫女士,在她的身上,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58岁的闫女士告诉记者,2000年她被诊断出乳腺癌,在某大医院接受了手术和化疗。“别提了……那时候恶心呕吐非常严重,几乎没法吃东西,整个人都变得轻飘飘的,风一刮就倒,本来应该做10次,做了6次以后我实在受不了了……”

    2007年,闫女士发现了骨转移,随后又发现了肺转移、肝转移,于是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治疗。到目前为止,闫女士已经接受了好几轮化疗,肝部的转移病灶明显缩小,骨转移、肺转移也已得到有效控制,现在她感觉身体状况不错。

    “现在的化疗不像当初那么痛苦了。”闫女士说告诉记者,除了脱发以外,她身上的副作用主要是手足部位色素沉着、皮肤角质增厚、手指麻木,恶心呕吐的次数并不多。闫女士说:“虽然副作用还有,但并非不能忍受,而且,为了健康而受点苦也是值得的。”

    闫女士是一大早自己坐公交车来医院的,她只需在病房里躺上两三个小时,输完液就可以回家,不需要住院——这就是近年来在肿瘤化疗领域日益推广的“日间化疗”,闫女士所在的这个病区就叫做“日间化疗病区”,这里所有的患者都是白天到医院接受化疗,然后回家休养。病区护士长张红介绍说,日间化疗病区实行分时段预约制,患者按照预约的时间来进行化疗,无需等候。

    据了解,“日间化疗”起源于美国,目前在欧美国家已广泛普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助理邢沫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从患者角度说,‘日间化疗’不需要住院,治疗结束后即可回家休养,居家的生活起居更加舒适,而且可以更多地与家人在一起,获得亲情的安慰和温暖。对患者亲属而言,免去了长期陪护、频繁探视的辛苦,时间、精力等各方面都是一种解脱。对医院而言,如果患者住院化疗,一张病床每天只能为一名患者提供服务,而在‘日间化疗’模式下,一张病床每天可以为2-3名患者提供服务,提高了化疗床位的利用率,可以使更多患者获得救治机会,并且还能把有限的床位让给那些急危重症需要住院的患者,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并且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因此可以说,‘日间化疗’的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邢沫强调,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医生会严格筛选“日间化疗”的适用对象,情况较好、符合一定标准的患者才安排进行“日间化疗”。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日间化疗”。

    “医生要最大限度地消灭癌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细胞”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其特点是倾向于攻击生长代谢速度快的细胞——癌细胞正是一种具有恶性增殖特性的细胞,因而成为化疗药物的攻击目标——这就是化疗的基本原理。

    化疗药物缺乏分辨敌我的“智慧”,因此,人体内很多生长速度快的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一起,被化疗药物列入了刺杀名单——这就是化疗产生副作用的重要原因。化疗最主要的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有些化疗药物还会对心脏、肝脏、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说,近年来,化疗药物不断改进,副作用温和的药物越来越多,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而且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心情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很多患者化疗做到一半就坚持不住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顺利完成化疗。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针对化疗毒副反应的药物陆续出现。石远凯说:“比如,化疗患者常常会发生呕吐,这是因为化疗药物刺激患者周围神经里的5-羟色氨酸受体,使之产生呕吐反射。为此,研究者开发了5-羟色氨酸受体拮抗剂,在化疗前预防性使用,可以封闭5-羟色氨酸受体,使其免受化疗药物的影响,从而减轻呕吐反应。此外,人们还研发了造血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多种药物,用来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功能抑制、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各种副作用。”

    “目前,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还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忍受那些或强或弱的副作用,依然是化疗患者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系肿瘤内科专家、VIP病区主任张晓东说,“作为医生,就是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消灭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这是化疗的一个重要原则。”

    近年来,化疗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多,这得使医生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大。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一科副主任朱建华博士说“对于心脏有问题的患者,可以尽量不用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肝脏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以选用对肝脏毒性小或无毒性的药物。同时,缓解化疗副作用的药物也越来越多,比如,用来止吐的药物就有很多种,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单品种止吐、可以多种药物联合止吐、还可以中西医结合止吐。通过上述手段,多数患者可以显著减轻呕吐反应,从而坚持完成化疗,只有不到10%的患者因呕吐反应过于强烈且各种手段不能缓解,被迫中断化疗。朱建华说,第一个治疗周期毒副作用相对较重,进入第二个治疗周期,由于医患双方都已有所准备,因而毒副作用往往会减轻。

    “医生决定为患者做化疗一定要有循证医学的依据”

    虽然目前化疗的副作用尚不能完全避免,但由于它对癌症具有明确的疗效,因此,化疗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不能替代的癌症治疗手段。

    朱建华曾经遇到一位乳腺癌患者,因为畏惧副作用而不肯接受化疗,结果肿块越长越大,没多久便发生了破溃、出血。无奈之下,该患者终于同意接受化疗。一个疗程后,出血停止了,两个疗程后,肿块明显缩小,而且,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也都在可耐受的程度内。朱建华说:“乳腺癌的化疗有效率可达60%,而绒毛膜上皮癌、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单独通过化疗就可取得临床治愈(5年生存)的效果。所以,化疗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如何扬长避短的问题,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化疗的利弊,不能因噎废食。”

    石远凯说:“医生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手段的时候,会对各种治疗方法能够给患者带来的益处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力求让患者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利益。医生决定为患者做化疗一定要有循证医学的依据,做不做,做多久,用什么药,都要严格掌握。比如说很早期的胃癌,我们是不建议做化疗的,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胃癌做不做化疗对长期生存没有影响。只有当以往的临床研究已经表明,与不做化疗相比,接受化疗能够为这样的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益处时,医生才会建议病人去做化疗。”

    “消化道肿瘤如果能早期发现,手术应该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只有大约10%的患者能早期发现,其余超过80%的患者由于错过了手术时机,只能采取其他治疗手段,在这样的患者群体中,化疗的有效率大约为40%。”张晓东强调,虽然其余60%的患者会对疗效感到失望,但这就是医学的局限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能因此而否定化疗的作用,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超越化疗的全身治疗方法。

    “但是,当面对一个具体的患者时,目前医学的发展还不能有一个明确的指标让医生在治疗前预知化疗对他究竟有效还是无效,而只有在实施化疗以后才能知道。”张晓东说,“医生所能做的,就是采用一个整体有效的方法,对一个具体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尽早判定有效还是无效——有效者继续治疗,无效者调整治疗方案,更换化疗药物,经努力仍然无效的,就要及时停止,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据了解,对于化疗效果的判定,国际上有通行的标准,通常可以在两个治疗周期内得出是否有效的结论。

    “靶向治疗与化疗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既然化疗药物容易伤及无辜,那么,有没有能够分清敌我,只攻击癌细胞,不伤害正常细胞的药物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靶向药物。

    如果说,化疗有点像战争中的大范围空袭,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平民伤亡,那么,靶向药物则犹如激光制导武器,它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只攻击癌细胞,不误伤正常细胞。石远凯说,靶向药物的特点是专门阻断癌细胞内部特定的信号传递,好比在战争中专门攻击敌人的通讯系统,使敌人丧失战斗力。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副作用轻,患者耐受性好,靶向治疗与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比如,单纯使用化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有十几个月,而配合靶向治疗,可以使具有表皮生长因子突变的患者的生存时间达到三十多个月。但是,靶向治疗目前还远远不能替代化疗,而只能是化疗的补充和完善。

    张晓东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说:“以消化道肿瘤为例,靶向治疗与化疗联合进行效果较好,而单独使用靶向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适合进行靶向治疗。除食管癌等极少数肿瘤外,绝大多数肿瘤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前,都要进行基因检测,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某种靶向药物治疗。大量的研究和医疗实践表明,只有大约15%-20%的癌症患者适合进行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针对性强,对人体损伤较小,只有皮疹、腹泻等比较轻微的毒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靶向药物也只是对部分肿瘤及肿瘤组织内的部分细胞有效。”朱建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靶向药物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疗效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有一种靶向药物在肺癌的治疗中可以达到70%的有效率。“但是,从宏观角度看,靶向治疗若要取代化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利于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在肿瘤治疗领域,多学科综合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石远凯强调,“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全面掌握并深入分析患者的病情,应用现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普遍原则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肿瘤治疗要全程规划、综合治疗,力求用最少的费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建立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非常重要。”朱建华说,“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综合治疗就是把所有武器全拿出来,一股脑地投放到敌人的阵地上,一通狂轰滥炸,以求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综合治疗并不是把所有的治疗手段全都用一遍,用哪个不用哪个,先用哪个后用哪个,都要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来决定。”

    张晓东说:“不能外科收治了患者就一味手术,内科收治了患者就一律化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多学科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比如,我们内科收治的患者,如果经联合查房会诊认为应该先做放疗,就会把患者转到放疗科。现在,我们每周有固定的多学科联合查房时间,但凡患者有两种以上的治疗手段参与,都要进行多学科查房,由内外科、放射、影像、病理等各学科的专家一起讨论,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合理运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各种手段,为患者提供最科学的治疗。”

    “在国外的肿瘤治疗领域,多学科联合查房的工作模式已经十分普遍。”邢沫说,“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和观念层面的变革。”近年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通过与外国同行的交流,及时引进这一先进理念并积极倡导,探索开展多学科联合查房。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这一工作机制已经相当成熟,目前,该院在消化道肿瘤、胸部肿瘤、乳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肝癌等多个主要肿瘤的治疗领域均已形成多学科联合查房的工作机制,并形成了专家团队。邢沫说:“专家团队综合分析患者的各方面情况,统筹规划,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先放疗还是先化疗等等,均会进行周密安排。这一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五花八门的认识误区

    由于对化疗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人们在化疗问题上,存在各种认识误区以及错误的做法。

    盲目恐惧

    很多人认为化疗会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其实,有的化疗药毒性很低,副作用很轻微。另外,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用于缓解化疗副作用的药品,效果也比较好。

    夸大或否定化疗的作用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对化疗的效果寄予过高期望,或否定化疗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副作用越大疗效越好

    有的患者认为,毒副作用越大说明药物的威力越大,治疗效果也就越好,如果感觉毒副作用小,就会对疗效产生怀疑。其实,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疗效没有关系。

    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有的人虽然已经临床治愈很久了,却还是每年都来找医生要求做化疗,不做就心里没底,怕复发。其实,是否需要进行化疗,要根据病情综合考虑,盲目化疗是没有好处的。

    不到肿瘤专业科室治疗

    有的癌症患者不愿意去肿瘤科就医,而是在其他科室进行治疗,而一些非肿瘤专业科室的医生也在为癌症患者开展化疗,这样是不利于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