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季加孚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季加孚 - 媒体关注

《北医人》季院长专访

发表时间:2015-09-24

    建一座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医院

    ——专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北医人》专访

    季加孚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

    国内著名的肿瘤外科学专家,临床方面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外科工作,积极推广规范化手术、开拓国内胃癌新辅助化疗领域。

    研究方向主要以胃癌的临床综合治疗和分子机理为重点,牵头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国际胃癌CLASSIC研究、结肠癌MASCOT、ACCElox研究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与消化道肿瘤临床及基础科研项目26项。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胃癌特异基因表述谱,同期建立并完善了规范化标本采集及管理的肿瘤组织标本库。

    医院的社会责任

    记者:肿瘤医院选择通过做公益来庆祝自己的生日,作为院长,您对此有怎样的考虑?

    季加孚35年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北大医院肿瘤科的基础上成立,那是我们医院的前身。当时我们只有100张床位,几个研究室,不到一百个人,正是在这样一个起点上,一大批对肿瘤很关注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肿瘤所在他们的努力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1995年我们有了新的发展机会,搬到了现在这个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扩建成今天的北京肿瘤医院。目前我们有近800张床位,学科基本齐全,人才队伍壮大成熟,每年诊疗患者30万人次以上,学术地位不断地提高,已经成为全国五家肿瘤学重点医院之一。最近经过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大学批准,我们又增加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35年来,我们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北京市和北京大学领导对我们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朋友对我们的关注,更离不开患者对我们的信任。35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羽翼丰满,方向明确,有一定经验的沉淀,又有创新的精神,应该是回馈社会、报答人民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在我们35岁生日的时候,举办了一系列的大型公益活动和学术活动,以我们的爱心和专长为肿瘤患者做更多的事情,为百姓普及防癌、抗癌的知识。

    而在做公益的这个过程中,也是宣传北大,宣传北大医学部,宣传北大肿瘤人的创业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过程。

    记者:您怎么看“治病”和“防病”对于医院辩证关系?

    季加孚‘治病’是医院本身最基本的功能。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给病人提供相对廉价但却优质的服务,最大可能的降低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是任何一个医院都应该做的。

    而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疾病的认识的提高,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关注患病的人和患病的人群。现在国内、国际上有一个共识——防病比治病更实际、更可靠、更划算。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是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要承担的责任。

    因此,除了治疗疾病,医院以及在医院供职的医学家、科学家,他们还有另外的责任——社会责任,要为社会服务,宣传科普,宣传健康生活方式,这就是国际上讲的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

    记者:您怎么看中国的癌症预防现状?国民的健康素养现状?

    季加孚什么是健康素养?就是老百姓对基本医疗知识、对疾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还包括安全与急救的能力、预防传染病、慢性病的素养等。举个例子来说,路边倒了一个心血管病人,遇到这种情况,你是先把他扶起来,还是先打急救电话?这些都属于健康素养的范围内。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真正能达到健康素养标准的不足7%,很多人的疾病基本知识、疾病防治基本技能、健康理念等非常缺乏。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癌症的预防上做得不足。2011年,我们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发布了《1995—2010北京市恶性肿瘤发病报告》,我们发现北京市肿瘤发病率10年来直线上升。而在欧美国家,癌症发病率很平缓,死亡率还呈下降趋势,这与他们注重癌症的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有直接关系。所以,必须加强对社会的科普宣传,向公众普及癌症的防治科普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逐步扭转我国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为主的状况。

    记者:医生做科普能起到怎样的效果?

    季加孚无论是肿瘤还是其他慢性病,许多普通人并不知道这些疾病早期的危险信号和疾病带来的危害。恐怕很多人不等到需要来医院挂号看病的那一天,是不会知道,甚至不会想要去了解的。

    那怎么能让老百姓知道这些呢?一个途径是自己学习,太慢了;另一个途径,宣传——医学专家们踏踏实实做科普性宣传,让老百姓明白高血糖、高血脂的危害,明白吃太多太油、抽烟等行为带来的危害,给他们讲一些生动的例子,找一些抗癌明星,让他们的抗癌过程成为一个示范性效应。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自身的规律和原因,老百姓恐惧癌症,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就得了这病,更对怎么治疗心里没谱。专科医生需要把专业知识大众化,让老百姓能够听懂、看懂、理解、执行。

    记者:疾病防控似乎更应该是个政府行为,您认为医院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季加孚只有建立一个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防控体系,这样才能把疾病挡在防控的门外,才能降低社会看病的总成本。所以,今后医院职能改变也是很重要的。

    至于疾病防控由谁来做,怎么来做,这值得探讨。我认为,科学家应积极参与,医院应献计献策。“防控”是最不容易见效的,也是在现行体制中谁都不愿意做的。但我认为北大精神是敢为人先的。我们要努力去做,不管效果眼前是否能看到,只要它是有益的,我们就要去做。我相信我们肿瘤医院会将“公益”一直做下去。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积极参与进来。

    链接: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有关公民健康素养的官方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俗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界定了公民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健康素养基本内容。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比如在美国大约有50%的成人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提高健康素养是加快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卫生相关目标的一个迫切需要。

    多学科治疗协作组提供合理治疗

    记者:在院庆过程中,除了做公益活动,我们看到肿瘤医院还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季加孚:是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是一所学术性医院。在院庆过程中,我们以学术为纽带,联系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型学术活动。我们希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齐聚一堂。从基础研究的,到临床研究的,到临床实践的,我们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为什么肿瘤的发病率这么高,肿瘤为什么会发生。

    记者:您怎么看“学术型”医院的定位?

    季加孚所谓学术型医院,是指以研究来做支撑,推动医院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生物学和医学的进展。强调基础学科的研究,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院以来一直贯穿始终的理念。

    同时,更强调转化医学,就是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以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工作。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治疗效果,给病人更好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正是因为不断地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胃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骨肿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领域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医院率先引进国际上领先的多学科协作组治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了规范化的个体综合治疗方案。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多学科治疗协作组的治疗模式。

    季加孚简单说,就是病人到我们医院,能够得到“一站式”服务。这个“一站式”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医生在同一时间出现,讨论病例,这样就减少了病人反复挂号不断转科看病的时间。而不同学科的医生对疾病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当他们达到一致意见时,这个治疗方案也应该是最佳的。这种治疗模式是一种规范化治疗的模式。

    记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治疗模式?

    季加孚:在10余年前,我们就开展了多学科联合会诊门诊的服务项目,这已初步具备了多学科治疗协作组的雏形。在门诊就诊的患者,可自行或在首诊医生的建议下,根据病情需要,预约相关学科的多个专家在统一的时间为某一个患者进行会诊,并给出最终的多学科会诊意见,该项目一直延续至今。同时,部分临床科室针对住院患者开展科内定期的多学科讨论,为住院患者提供规范合理的治疗模式。

    2009年9月,我们正式组建了以医院为平台的多学科协作治疗组,每周一下午4点半,在固定的会议室,由各个科室提供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并在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知情同意后并尽快开始实施。

    记者:有哪些科室参与这个协调组?

    季加孚参与讨论的科室包括:消化道肿瘤内科、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肝胆外科、胸部肿瘤外科、妇科、骨科、乳腺中心、介入治疗科、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核医学科等科室;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邀请外院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

    多学科治疗协作组成员都是由各个科室主任或高年资主任医师构成,以保证医疗质量。并且,多学科治疗协作组需要贯穿在同一个患者的全部治疗过程中,即,一个患者可能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接受多次这种讨论。

    记者:这种治疗模式能覆盖多大范围的患者?效果怎样?

    季加孚截止目前,有超过4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接受MDT讨论,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胃肠间质瘤及其它消化道来源的肿瘤。此外,还有大量肺癌、骨肿瘤、乳腺肿瘤的患者接受了MDT讨论。治疗决策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参与的病例占约40%,在制定多学科治疗协作组方案患者中,最终完全执行方案的约占65%,在全部执行方案患者中,达到其讨论预期治疗目的的约占96%。

    多学科治疗协作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目前肿瘤治疗现状,提高肿瘤的防治水平,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链接:多学科协作治疗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通常指来自两个以上的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诊疗模式。旨在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由此推动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诊治策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

    多学科协作治疗组起源于英国,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已经成为现代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MDT在国内逐渐引起重视,多家肿瘤治疗中心已开始建立多学科协作治疗组,并开始运行,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次创业的精神

    记者:您之前提到肿瘤医院的创业精神,而今肿瘤医院已发展壮大,您认为创业精神还适用于现在么?

    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是我们创业精神的体现。我的理解是创业精神应该时时刻刻都在人的心里。

    什么叫创业?业有多大?人的追求是无限的,不应是坐享其成。而且,社会在向前发展,挑战也越来越多。肿瘤发病率在提高,对于医院来讲,面对这样的高发疾病,我们医院的结构、条件,能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说的二次创业,就是说当你达到一个平台,你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你就需要在这个平台上重新开始。

    记者:那您二次创业的目标是什么?您对医院的愿景是怎样的?

    季加孚我在这个医院工作了25周年,见证了这个医院的发展,同时,医院也成就了我的今天。不能单纯地把医务工作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应该看作一种事业。我希望,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打造成肿瘤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医院。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国际化的工作力度,通过我们的努力、脚踏实地的工作,以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