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郝纯毅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郝纯毅 - 媒体关注

北肿 | 郝纯毅:手随心动的“好”大夫

发表时间:2015-09-25

    转自 大医生兵器谱

    主笔:大医生兵器谱 荆冰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二科主任 郝纯毅(系列报道1)

    一名好的外科医生,除了精湛的手术技巧,很多情况下,观念更重要。“如果观念跟不上,比技术跟不上更可怕!”

    郝纯毅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199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黄信孚教授,25年肿瘤外科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做过大大小小数不清手术的他,早就过了“炫技”的阶段,他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怎样才能为患者更好解决病痛。

    观念跟不上,比技术跟不上更可怕

    比如大肠癌肝转移。“这样的手术对于我们来讲,技术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郝纯毅说。

    大肠癌是全球第3位、我国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肝脏是大肠癌最容易发生且常常是唯一的转移部位。约10%-2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肝转移,20% -25% 的患者在术后发生肝转移。大肠癌肝转移若不采取治疗,中位生存期仅8个月,5年生存率几乎为0。

    8年前老孙辗转来到郝纯毅的门诊时,已经是一名结肠癌晚期伴肝转移的患者,肝上明显能看到两个很大的肿瘤,直径五公分左右,而且腹腔里还有种植性病灶,有医生告诉他只有三个月左右的生存时间了。

    对一般肿瘤外科而言,“远处转移”是手术的禁忌证,这种情况下主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姑息治疗”,尽可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不幸中的万幸,老孙患的不是“一般”肿瘤,是大肠癌,还遇到了观念超前的郝纯毅

    2005年到2006年期间,郝纯毅在法国Louis Pasteur大学医学院附属Hautepierre医院肝胆外科担任客座教授半年。在肝胆外科领域,法国是世界公认整体水平最高的国家。他注意到,欧美一些国家通过临床试验,获得了令人信服的资料:大肠癌出现了远位转移,包括肝脏,包括肺,如果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彻底地把肉眼可见的肿瘤都切掉的话,那么有40%到50%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

    “治愈”,这在肿瘤治疗中是多么难得的字眼,难怪被认为是大肠癌诊疗中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进展。

    虽然之前国内一些大的中心也零散开始做大肠癌肝转移的手术,但并没有统一规范。2006年郝纯毅回国后,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牵头起草了全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协作治疗指南,并通过各种形式在国内外推广和普及。10年来,大肠癌肝转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和规范。目前在北肿消化道MDT团队,大肠癌肝转移也是最普遍、手术量最大的一个。

    8年后,现在60岁的老孙依然像健康人一样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享受着天伦之乐。

    郝纯毅不愿让观念的落后束缚了手脚,他进一步强调说:“大肠癌肝转移要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非常重要的,接受这种模式治疗的病人明显要好于没有的病人,这也是大肠癌肝转移诊疗的前提。”

    说到多学科,今年6月,他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的多学科协作中心。长期以来,由于软组织肿瘤和腹膜后肿瘤发病率较低、病理类型繁杂、临床表现各异等特点,该类肿瘤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特别是腹膜后肿瘤,在发病早期,患者往往无特异性的表现,待出现症状之时,肿瘤往往已经极其巨大,压迫如十二指肠、肝、脾、肾、胰腺等腹腔重要脏器或大血管,给外科手术切除带来极大的困难,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复发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在他看来,“腹膜后肿瘤手术,是融合了外科所有技术的最顶尖的手术,也是根本没有固定术式的手术”。

    这样的手术,又激起了他的斗志。

    脑子想到哪儿,手底下就要跟到哪儿

    小张的父亲最近成功在肝胆胰二病房做了ALPPS手术。之前当地及很多大医院的大夫说,这么大面积的病变组织,是不可能有大夫给做手术的。术前,郝主任也跟小张说,他父亲肿瘤位置不太好,而且患多年肝硬化,所以手术风险会非常大。但两次手术下来,连最担心的大出血和进重症监护室的可能都没有出现。

    小张不知道,这个ALPPS的中文全称挺长,叫做“联合肝脏劈离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期肝脏切除手术”,小张更不知道,这个术式是郝纯毅主任的团队2012年在全亚洲首次做成功的。

    虽然郝主任非常强调观念对于外科医生的重要性,但一切观念的实现都是以精湛的外科技术做保证的,二者缺一不可。“脑子想到哪一步,手就能做到哪一步”,也许是他和大多数外科医生的区别,也是顶尖外科专家的标志之一。

    无论是原发性肝癌,还是肝转移的手术,都面临一个肝脏切除的问题。可是如果肝脏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切掉病变组织后,留下的组织太少,患者可能都没法生存了,所以医生是不敢轻易开刀的。

    ALPPS就是把手术创造性地分成两步走:

    第一步,先把要取走的和要留下的肝脏分成2瓣,再把准备切掉的这部分组织结扎起来,由于血供减少,这部分组织会萎缩,但还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剩下的组织由于代偿作用,则会慢慢长大。第二步,等代偿肝脏部分足够大时,患者再做第二次手术,彻底取出病变组织。

    这个亚洲第一例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郝主任还在法国工作时,一次和同事聊天中聊到了这个术式,喜欢钻研新技术的他就默默记在心里。回国后,正好门诊碰到了合适的病例,就做了,就成功了。

    其实,外科医生都清楚,二次手术总是比第一次手术要麻烦得多,风险也要大得多,要求自然也要高得多。但这样的风险,郝纯毅愿意冒,也有能力冒。

    郝纯毅的肿瘤治疗原则是6个字:积极、根治、适度,这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有意思的是,这几个字的英文,郝纯毅翻译为“积极、根治和保守”。但郝纯毅在国内宣讲时候,更愿意把“保守”翻译成“适度”。他说,在学术允许的范围内,我情愿冒点险,为患者多争取些治愈或是生存的机会。

    胰腺癌是非常凶险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现时多为中晚期,目前手术切除是首选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切除率较低。常规切除术在切除血管3厘米以上时,需用人工血管或移植血管代替,这样会加大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而且,术后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郝主任带着他的团队,研究不使用人工血管代替,此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节约了费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目前做的两三百例手术都很成功。

    有位同行评价说,“沿用上百年的术式,还能不断进行创新,的确很牛!”

    手术有风险,但我愿意与你共同承担

    辗转来到郝主任门诊的患者,基本都把这里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

    小黄的妈妈自从在上海某医院查出患腹膜后肿瘤后,全家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因为从片子上显示,母亲腹部的肿瘤已向左侵犯了肾动脉,向深处侵犯了腰大肌,向右侵犯了腹主动脉,上海几家大医院的大夫都认为这样的情况不适合手术,容易发生大出血,会造成生命危险。如果不手术,这种肿瘤对放疗和化疗又都不敏感。

    不愿放弃的一家人,辗转找到了郝纯毅郝纯毅的结论是:“不做可惜了。一个方案是切除范围较大;一个方案是切除范围小,但难度大。”考虑到患者年纪大,承受能力差,他决定采用第二个方案,并说,“我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如果你们愿意,我也愿意与你们共赴风险!”

    8个小时的手术后,他亲自把切下来的巨大肿瘤拿给小黄看,一家人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后来寄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在很多患者心中,郝主任一点都没有“大主任”“大专家”的架子。

    ——每星期一上午和星期三下午是他门诊时间。上午的门诊总是排得满满的自不必说,周三下午的门诊,郝主任如果当天没有其他工作安排,患者挂号即不限号。所以他经常要到下午6点以后才结束门诊(医院规定下午4点半停止挂号,5点下班)。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很多远道而来的患者因此得到了及早的诊断和治疗。

    ——有的病人术后会每天排出胃液,他查房时,总要蹲下身,亲自检视胃液的排出量,以便随时掌握身体的恢复状况。

    ——一次北京下大雪,医院的血库告急,手术全停了。他亲自协调,加上各方努力,当天的手术如期进行。

    带着父亲到处看病的小王坦言,第一次看郝大夫门诊时,心情很忐忑。极害怕这位专家和以前看过的某些专家一样,板着面孔、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把父亲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摧垮。

    万万没想到,郝大夫很认真地听完了病情介绍,全神贯注地看过片子以后,为他们介绍了不同治疗方案的特点,并明确建议手术。最让小王感慨的是,临出门,郝主任拍拍他父亲的肩膀说,“老王,别担心,住进来切了就好了。”那一刻,父子俩心中说不出的温暖。

    还有位患者说,“遇到您,就好像从天空坠落中抓到了降落伞,又好像掉进苦海中看到了诺亚方舟。”

    北大肿瘤医院的肝胆胰腺肿瘤外科病房有面文化墙,墙上一幅莫奈的名作《睡莲》非常醒目,这是郝主任特意让医务人员布置的。他说,这幅画安静又很向上,洋溢着生命的朝气和希望。“生命、阳光、尊严”是他提出的病区文化主题,“我们不仅希望能为病人去除病痛,恢复健康,还要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