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科室介绍>> 支持治疗科>> 媒体报道>> 正文

临床科室

媒体报道

探索中国姑息治疗实践的挑战

英国国王学院西西里桑德斯姑息治疗研究所郭平博士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刘巍教授受邀于EAPC(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alliative Care)的官方杂志EJPC(European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就中国姑息治疗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刊文述评。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总览

文章从宏观的视角,结合世界姑息治疗发展,对我国姑息治疗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做了完整系统的阐释。

图片1-3.jpg

以国际化视野审视中国姑息治疗发展水平

2015年《经济学人》发表的《2015死亡质量报告》特别指出世界姑息治疗发展迅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姑息治疗体系及良好的死亡质量(Quality of death),其中排名靠前的国家有以下特点:1、高效完善的姑息治疗体系;2、政府在健康服务领域的高资金投入;3、丰富的姑息治疗培训资源;4、阿片类止痛药物的可及性高;5、公众对姑息治疗的认知度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姑息治疗领域需求近年来有较大增长,但整体差距仍较为明显。全球80个国家死亡质量评估中,中国排名仅为第71位,在政府投入、公众意识、多学科协作、临床研究等相关领域亟待完善提高。

中国大陆姑息治疗的发展历程

现代姑息治疗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姑息治疗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姑息治疗模式。在中国大陆,1988年于天津成立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并于1989年建立“临终关怀病房”,标志着中国大陆跻身于世界姑息及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1994年8月,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CRPC)正式成立,在历任主任委员李同度教授、刘淑俊教授、于世英教授,现任主委王杰军教授,候任主委秦书逵教授的引领下,CRPC推动姑息治疗在中国的蓬勃开展。2010年吗啡进入基本药品目录,2011年卫生部倡导全国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创建活动并推广全国,自此癌痛控制领域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得到显著发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近30年在肿瘤姑息治疗与护理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2015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正式成立,同年在季加孚院长的倡导支持下,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旗下成立了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CAHPC)刘巍教授担任第一任主任委员,旨在团结在CRPC周围携手建立姑息理念传播平台、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推动姑息治疗与医学人文在国内的发展。

中国大陆姑息治疗面对的挑战

地域广博,区域差异大

中国姑息治疗服务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其中最具有代表特色的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1998年起,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首家以居家和门诊服务为内容的宁养医疗服务机构“宁养院”成立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其后在全国逐渐增加到32家,专门针对贫困的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姑息治疗服务。另一方面是从2004年以华西医科大学李金祥教授建立姑息治疗中心为起点,各省市、各级医疗机构相继建立癌症姑息治疗科、康复科等专业科室,并以姑息治疗为主开展工作。综合来看,姑息治疗资源相对有限,地域差别大。

医疗观念

虽然有研究指出大陆从事晚期恶性肿瘤姑息治疗领域的人员众多,但面对数量众多的患者仍显得捉襟见肘。在医患沟通中,临床医师普遍缺乏交流技巧的专业培训,特别是青年医师对于告知坏消息,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濒死和死亡教育等姑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难以与患者及家属深入沟通讨论,对于姑息治疗的深刻概念或内涵也缺乏完整和准确的理解。

社会及政策

尽管社会对姑息治疗日益重视,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高度整合、易于操作、突出全程管理的姑息治疗诊疗规范。相关激励政策及资金支持尚待加强,医保政策无明显倾向,姑息治疗尚未实现分级诊疗,过多的患者集中在大型医院,缺乏社区及居家姑息治疗服务。这些都需要相关学术团体和政府机构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育及科研

目前在中国大陆,姑息治疗尚未形成,如没有被纳入到大学医学教育的必修科目等,在医学教育的方面仍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科研领域缺乏高质量的科研证据。Clinical Trials网站中“以中国,姑息治疗“作为关键词的注册临床研究仅41项,且缺乏大数据调查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缺少结合本土的姑息治疗方法和模式、缺少全程整合及多学科参与的框架等。

中国大陆姑息治疗的机遇与未来

建立先进的姑息治疗模型

中国大陆姑息治疗领域将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治疗&多学科协作和探索中国特色姑息治疗模式的构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尝试开展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WARM”模式干预:W–Whole,姑息治疗应贯穿肿瘤治疗全过程,需要全方位身心灵的呵护;A-Action Assessment,评估,评价患者状况,整体需求;R-Re-evaluation,动态持续评估干预疗效和反馈;M-Manage MDT,姑息治疗需要规范化,系统化的多学科团队,分级诊疗医院的同质化管理。这种在本土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综合姑息治疗模式,在小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进和探索中国特色姑息治疗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确保姑息治疗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姑息共建病房、姑息社区、姑息居家以及安宁院的全方位姑息治疗体系,尤其重视患者及家属的整体支持,以及患者死亡后对生者的慰藉及追踪(居丧的关注),关注中国独特的人群特点及不同区域文化风俗特点对姑息治疗的影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姑息治疗系统与流程,配合以不同的专业团队和干预周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方位、全人、全家、全程的照护。

政策及财政支持

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努力促成姑息治疗的公共健康策略的有效实施,包括满足患者合理止痛用药的需求、增加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中姑息支持治疗相关药物、加强姑息治疗诊疗知识培训及普及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期更好地面对和满足不同层次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建议政府推动教育政策确立姑息治疗学科和专科医师的准入、医保政策覆盖等。

深化国际合作

利用CRPC、CAHPC等学术平台,与欧洲、美洲开展多中心、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合作,例如互派学者访问,参加组织国际多中心姑息领域临床试验、组织国际性的姑息治疗论坛、与国外著名姑息治疗中心合作等。将国外先进的姑息治疗干预方法、经验及理念引进来,结合中国国情,推动我国姑息治疗临床及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建立多种适合国人的成熟有效的姑息治疗模式。

促进姑息治疗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医学教育开始,普及推动姑息医学学科的建立,推动姑息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增强姑息医疗、科研、临床学术队伍建设。例如包括姑息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本科生教育、全科医生培训、护士的继续教育,其内容包括姑息治疗的目的和范围,医务人员对终末期疾病的全方位干预,癌痛及症状处理的原则;心理及躯体症状评估工具的推广;沟通交流的技巧,家庭的支持,居丧服务内容等。

姑息医学是一门浩瀚的医学,同样是一门温暖的学科,让生命绽放每时每刻的美丽,转身也不凄凉。时代召唤我们携手共进推动中国姑息治疗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鼎力而为做出我们的贡献。

备注:该论文版权归 European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官方出版社Hayward Group Ltd所有。下载仅用于学术目的,任何其他目的的翻版行为均造成侵权。获取更多信息请点击这里联系杂志(www.ejpc.eu.com)。

参考文献

Liu W. &Guo P. (2017) Exploring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palliative care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 24, 12-17. Accessed on 2ndMarch 2017

编译:李厚伸

来源:肿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