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阳叶萍
转自 北京晚报2013-11-20
关注脏器中的“潜伏者”——胰腺
胰腺究竟是什么
胰腺没什么知名度,胃、肝等脏器总是盖过它的风头,因此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刻。胰腺最大的特点是深藏不露,前面有胃遮盖,后面是脊柱,左边是脾,右边是十二指肠。除了这些我们熟悉的器官外,胰腺周围还有一些重要的管道结构,比如我们身体里面最大的血管、主动脉、腔静脉等。
胰腺长约14至18厘米,重65至75克,虽然体积小,但是作用大。胰腺是一个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参与管理人体的食物消化过程。
从功能上讲,胰腺主要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这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那么人体对很多物质就无法很好的消化。比如摄入的油脂如果不能够充分消化,就会影响排泄,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此外,胰腺含有多种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如分泌高糖素、胰岛素、胃动素等。这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参与消化吸收物质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机能。如果这些细胞病变,所分泌的物质过剩或不足,都会出现病症。
胰腺会得哪些病
一般来讲,胰腺出了问题会得两类病,炎症和肿瘤。根据病情长短,我们把炎症分为慢性胰腺炎和急性胰腺炎。
胰腺的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这三大类。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细胞,它们正常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裂,而癌症的产生是由于这些细胞失去了一定的控制,细胞的分裂、成长、分化都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它们到处乱跑,到处乱长。
其实,在胰腺当中的良性肿瘤也不少,如单纯性的囊肿。大部分的肿瘤,在显微镜底下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随着时间的演变及肿瘤的不断生长,它可能会慢慢地具备恶性肿瘤的一些特点。
胰腺的恶性肿瘤大体分为外分泌肿瘤和内分泌肿瘤。人们谈之色变的胰腺癌,其实指的就是外分泌肿瘤。外分泌肿瘤是发展较快,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
此外,胰腺的内分泌肿瘤细胞产生的癌叫神经内分泌癌,它本身恶性程度比较低,并且生长缓慢。因此,临床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即使发生了远处转移,如果经过积极地、恰当地治疗,相当一部分病人仍可以活很长时间,有些病人甚至可以实现治愈。
如何保护胰腺
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管住我们的嘴,迈开我们的腿。保持饮食的营养均衡是非常重要的。胰腺癌患者一定要注意平常的饮食生活习惯,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些蔬菜、水果,适当地进行锻炼,这些对肿瘤的预防和恢复有着很大的帮助。
此外,要科学看护胰腺,建议适当去做关于胰腺的检查。和胰腺直接相关的科室有内分泌科、消化科等,可分别做内分泌功能以及消化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另外一些大医院会有专门检查胰腺的科室,如胰腺外科、糖尿病科等。
本报记者 阳叶萍
胰腺癌,真的有那么“凶”吗?
“胰腺癌发病率呈总体增长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目前防治效果尚不理想,医患双方都应提高警惕。”医学专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我国胰腺癌已非传统概念中的“小病种”。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胰腺癌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行榜的第9位。
胰腺癌呈年轻化趋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主任王成锋教授表示,关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目前已有不少学说。有研究称,发病原因有生活、饮食方式的影响,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作用以及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发展为癌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二科主任郝纯毅教授分析,“现在的饮食结构中,奶、蛋、肉等增多,而粗粮、蔬菜慢慢地少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西方化的同时,一些疾病的发生率也渐渐向西方靠拢。比如说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等,发病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胰腺癌原本是中老年疾病,但现在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郝纯毅教授解释,20多年前,胰腺癌患者一般是五十或六十以上的人群,很少见二三十岁的人患胰腺癌。而现在的病房中,出现不少30几岁的胰腺癌患者。
“其中单一原因尚不能说明问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郝纯毅教授表示,“癌症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是单一因素。因为癌症一般从启动开始,要经过数十年才能发展成临床的癌症。”
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有研究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而且,某些胰腺癌病例刚发病时,就是以糖尿病的面孔出现。
“临床上,确实碰到有病人,原来一直没有糖尿病,突然检查说糖尿病来了,这个时候内科医生往往考虑不到胰腺癌的问题,就按糖尿病治疗,结果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是胰腺癌。”因此,郝纯毅教授建议那些突发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胰腺肿瘤的检查,比如超声检查、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针对一些糖尿病病史比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胰腺。有胰腺肿瘤的患者,也要定期查查血糖,争取早期发现其它疾病。
“研究发现,有5个染色体区域遗传变异也是导致胰腺癌发生的易感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主任王成锋教授表示,携带这5个易感基因的人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不携带者高6倍。王成锋曾参与这项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胰腺癌易感基因研究,新发现了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
王成锋教授指出,胰腺癌早期诊断之所以困难,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胰腺癌就诊时间滞后于早期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数据显示,25%的患者早期有非特异的消化系统症状;46%确诊前3个月表现为厌食,61%上腹痛;33%确诊前2个月背痛;76%近4个月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因此,王成锋建议对有上述不典型症状者进行筛查,胰腺癌的诊断可提前3个月。
其次,胰腺癌的诊断还会受到体检技术和检查设备的影响。由于胰腺在人体中的位置隐蔽,发病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医疗界至今无法找到一个敏感性很高的肿瘤标记物来识别肿瘤,只能依靠影像来判别。目前胰腺癌体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不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于体积比较小的肿块则难以正确识别,造成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因此王成锋教授特别强调,早期诊断是提高胰腺癌整体疗效的关键。
王成锋教授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某医院的医务人员。该患者当时处于国外进修阶段,回国探亲时赶上单位的职工体检,当时有CT这一检查项目,体检结果显示正常。到美国三个月后,该患者出现满肚子腹水症状,去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胰腺癌晚期。患者回国后敲开了王成锋的门,王教授发现此患者拍的CT显示胰腺处有阴影,可当时体检时医生没及时诊断出来。
郝纯毅教授也表示,“体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通过体检查出胰腺有恙,就可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另一方面,若体检中未及时发现问题,这样往往会引起患者思想上不应该的麻痹,可能导致其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郝纯毅强调,胰腺肿瘤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病,一定要“专业病专科治”。老百姓要重视体检,但也不能盲目信任体检结果。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做体检,如果发现有特殊情况,建议去专科医院做相关性检。“做超声的医生对体检结果影响很大,他的诊断水平及其经验,甚至个人情绪等,都可能影响诊断结果。”
姑息性照顾是重要手段
王成锋教授指出,目前关于胰腺癌的治疗主要有两大误区。第一,有些胰腺癌手术完成后没法达到根治效果。胰腺癌若能切除,首先考虑手术。“由于胰腺癌的手术具有花费大、难度高、风险大、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手术前应判断是否为根治性手术。若达不到根治效果,就要考虑手术的必要性。”
另外,有的患者对胰腺癌的治疗采取悲观态度,认为胰腺癌治疗效果差,就放弃治疗。王成锋教授表示,如果积极地、恰当地对晚期胰腺癌进行治疗,还是可以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
“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基础,而姑息性照顾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据王成锋介绍,姑息性照顾是一种整体治疗或多学科的综合处理,是指对不能治愈患者积极的整体关怀照顾,包括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控制,着重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和心灵方面的问题。目标是使患者及家属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照顾的很多内容可在抗癌治疗的早期同时进行。
“对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合理、科学、适当地医学照顾和人文关怀,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现代医学治疗模式最完美的体现。”王成锋教授表示。
胰腺癌晚期患者多表现为机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缺陷,包括癌性疼痛、梗阻性黄疸、恶性肠梗阻、恶液质、心理障碍等。因此,姑息性照顾涉及到胰腺癌治疗的方方面面。此外,王成锋教授表示,中医中药、生物治疗等可配合用在各期胰腺癌的治疗中。
郝纯毅表示,手术后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注意根据医生的要求做定期检查。一般来讲,肿瘤病人手术以后两年内,每三个月做一次体检;两年后,每半年做一次体检。第二,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应手术以后的变化,其生活饮食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都要根据现状作相应的调整。
“对于胰腺癌的治疗,医患双方都不能盲目畏惧,也不能过度治疗。”郝纯毅教授表示,现在不少信息都在一味夸大胰腺癌的死亡率,这其实并不是一种良性导向。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治疗胰腺癌的效果与过去相比已有明显提高。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加深人们对胰腺癌的认知,提高警惕。